放大圖片
■吉林長春遭遇嚴重霧霾,出行市民紛紛戴上防霾口罩。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近期內地地方兩會紛紛提出「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區域合作制度」。對此,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向本報表示,要有效治理霧霾,須摸清PM2.5的污染源頭,建立「污染清單」,理順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實現真實的靜態和動態雙重監測數據共享,同時形成社會倒逼機制,將治霾落到實處。
馬軍表示,地方對污染源數據沒有清晰掌控,是國家治理霧霾的一大薄弱環節,因此必須建立科學準確的「污染清單」,做好污染源解析。此外,他還建議,國家應盡快落實好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減排機制。
數據空洞阻礙聯防聯控部署
馬軍表示,各地目前雖推出了一些聯動機制,但仍面臨底數不清、聯動機制不健全、缺乏治理效果跟蹤評估、難以得到社會廣泛響應等一系列挑戰。他強調,目前各區域所公開的數據質量存在嚴重問題。在污染最重的京津冀地區,還存在數據空洞問題,無法實現真正的聯防聯控。空氣污染區域聯合防控最關鍵的是,各區域能夠主動分享真實的監測數據,在重污染預警信息發佈等方面形成統一的「出口」,提高政府公信力。
馬軍建議,完善區域協調機制,推進聯防聯控體系建設,強化監管執法力度,首先要細化和明確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協調小組的工作職責。其次要推進區域空氣污染防治法律、規劃、標準和總量減排體系建設,加強執法聯動。馬軍提出,要從國家層面成立大氣污染防治科學指導專家委員會,對政府出台的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的實施情況定期進行科學效果評估和意見反饋。這一委員會還須督促各方,將該地區重點排污單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方式 、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等所有在線監測數據悉數向社會公開。這樣,即使地方政府之間無法協調,也可從社會層面形成倒逼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