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日湖南》2015年第二期
在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工藝美術類佔有很重比例,其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底蘊深厚、技藝精湛,是湖南歷史發展不同階段的最佳見證,也是湖湘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
湖南省工藝美術館館長梁湘永介紹,目前湖南已形成雕塑工藝類、金屬工藝類、漆器工藝類、花畫工藝類、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藝品、抽紗刺繡工藝品、珠寶首飾類、民族工藝品、美術陶瓷、煙花爆竹十大類近百個工美品種,其中湘繡、煙花爆竹、菊花石雕、藝術陶瓷、金屬工藝、土家織錦等「特產」享譽中外,深受海外熱捧。
特色工美嶄露頭角
在中國文化產業的大版圖上,「敢為天下先」的湖南人創造的湖南文化現象,讓人們傾聽到湖南人的強勁心跳。據相關統計顯示,僅2014年上半年,湖南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超3億美元,同比增長22.7%,其中出口達2.7億美元。如今,「工美湘軍」正在崛起,在海內外都有著較大影響力。
2014年6月舉行的湖南(上海)貿易洽談周上,「湖湘家傳」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展銷活動集中展示了瀏陽菊花石雕、長沙銅官窯、醴陵釉下五彩瓷、湘繡等近20項非遺的200餘件精品,並通過電視和網絡,實現現場銷售1390多萬元。而在此前舉辦的第十屆深圳文博會上,以工美為特色的湖南組團更是向全球展示了湖湘文化產業的發展成果、成長空間和巨大潛力。
湘深挖工美潛力
在湖南省工藝美術館內展示的湘繡、菊花石、陶藝品、竹雕、刻瓷等眾多品種的手工藝品都散發出濃郁的湖湘文化氣息。「我們現擁有多位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高級工藝師。」據梁湘永介紹,目前他們正在舉辦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系列宣傳表彰活動和追尋「童年記憶」專題活動,旨在盡最大努力推廣湖南的工藝美術作品,讓年輕人親身體驗工藝美術作品的製作,使湖南的工藝美術得到更好的傳承。
為了加強對文化的立法保護,湖南積極制定保護法規與政策。早在2005年就頒佈了《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次年作為我國首個地州市實施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湘西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也正式實行。在推進項目傳承保護方面,還加強了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注重民間的教育普及工作,加大非遺項目人才培養的力度。與此同時,制定了國家、省、市、縣的4級保護體系,並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在製作工藝上,傳統工藝充分吸收利用現代工藝,創造新產品,同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接或間接地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推動了非遺的傳承。
「大師」汪為義:一生默默編織土家織錦
初見汪為義大師,但見他滿頭白髮、精神矍鑠,完全看不出他已年近七旬。汪大師介紹,他祖籍安徽休寧,但在湖南工作和生活了大半輩子,一直從事民間工藝和土家織錦研究。
「1976年,我第一次到湘西寫生,就被張家界的奇山秀水和土家風情迷住了。」汪大師向記者說道。在湘期間,他主動給湖南省工藝美術研究所打報告,並在所內成立了「民間工藝研究小組」。從此,他與湘西、與張家界、與土家織錦便結下了深深的情緣。他還多次深入土家山寨進行采風創作,拜訪土家織錦工藝傳承人,並搜集了大量的土家織錦傳統圖案。「張家界屬土家族聚居地,更要有自己叫得響、拿得出手的民族文化產品,而土家織錦就是張家界旅遊文化名片!」
汪為義大師與同道合作為長沙火車站大廳創作設計了一幅170平方米的土家織錦壁掛《武陵勝境》。「這幅作品從設計到編織完工,整整花了一年時間,由十個土家織錦優秀織女和五台寬機編織了八個月」。現在這幅作品仍然懸掛在長沙火車站大廳,成為南來北往眾多遊人瞭解張家界、展讀張家界的巨幅畫卷。對此,中國民間工藝委員會副主任、著名藝術家劉恪山評價說:「《武陵勝境》是全中國火車站中最大的工藝美術作品,有湖南的地方特色,畫面優美、構圖宏偉,色彩和諧、工藝精細。」
現在,汪先生仍然像一頭老黃牛耕耘在土家織錦這片土地上。外出活動時,他總會不遺餘力地推介湖南的土家織錦,讓更多的人瞭解湖南的土家少數民族文化和織錦技藝。有時間他還為土家織錦工藝傳承人上課,從歷史淵源到文化內涵,從工藝原理到色彩搭配,從圖案花紋到創作設計,授課內容涵蓋了土家織錦的方方面面。
「我們在創作中一定要多深入普通尋常百姓的生活,發掘一些有特色的亮點,對於一些古老的民間工藝傳承,更不要墨守成規,應該將傳統工藝和時代特點相結合,及時注入一些新的元素,使其民間工藝煥發新生。」汪大師在談到土家織錦的發展時說到。
放大鏡:湖南特色工美品掠影
瀏陽菊花石
「瀏陽河水水粼粼,千秋水府結同心。精英長照三生石,月照秋江菊花魂。」這是瀏陽花鼓戲《菊花魂》結尾的幾句唱詞。1915年,瀏陽菊花石雕因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榮獲金獎,而得其「全球第一」的稱號。時隔百年之後,湖南計劃將瀏陽菊花石登上2015意大利米蘭世博會,讓中國彩色菊花石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菊花石雕刻技藝包括浮雕、半浮雕、鏤空和圓雕,更有平雕、線刻、鏤空刻、立體刻、綜合刻等多種處理手法。
醴陵國瓷
湖南醴陵,以盛產陶瓷而聞名,是國內五大陶瓷出口地之一。醴陵陶瓷始於東漢,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中間歷經幾次工藝創新,到今天已經集胎質美、釉色美、工藝美、形體美、彩飾美於一體。早在1915年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以釉下五彩瓷為代表的醴陵國瓷已成為中國形象,成為世界陶瓷界的一朵奇葩。釉下五彩瓷為醴陵獨創,保持了手工製作的特點,需經過選材、製泥、拉坯、注漿、素燒、彩繪、上釉、高溫煆燒、校型潔面、焙燒等10大環節、60多道工序,方能成器。
寶慶竹刻
寶慶(今湖南省邵陽市)盛產楠竹,自古竹器製作業十分發達,是中國竹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清代康熙年間,寶慶竹刻藝人王尚智發明了翻簧工藝和翻簧竹刻。將竹子去青去節,剝出竹簧,經煮、曬、碾等工序後,壓平貼於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拋光打磨,雕刻人物、山水、花鳥。竹簧雕刻色澤猶如象牙,格調高雅,是一種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漢族傳統雕刻藝術。
灘頭木版年畫
湖南隆回縣灘頭自古巫風熾盛,民間祭祀活動甚為流行,用於祭祀的紙馬品種繁多,其製作工藝與後來的灘頭木版年畫就有著內在的傳承關係。灘頭木板年畫作為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憑藉濃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其畫色彩豔麗潤澤,造型古拙誇張、富於個性,成品整體具有浮雕效果。內容分神像、吉祥圖案和戲文故事三大類,它從造紙原料選擇、紙張製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如今,歷經三百多年風采依然的灘頭木版年畫已經遠涉重洋,成為英、美、日等多國大型博物館的珍藏。
「再紅」湘繡
湖南刺繡染織技藝已有千年的發展和傳承,包括了湘繡、麻繡、苗繡、桃源繡、挑花、印染、織錦等眾多技藝,其中要以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最受追捧。湘繡世家的第七代傳人江再紅獨創針法「鬅毛針」,並將其施繡獅虎題材,有「連中四元」的業界佳話。多年來,江再紅設計和開發了不少新工藝、新產品,研發出《煙花》、《春夏秋冬》兩項專利產品。作品《獅吼圖》現被國家博物館珍藏,此外其還有四幅作品曾搭載「神六」「神七」「神十」載人航天飛船升空。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驚世之作」並被法國收藏家收藏的雙面繡《陰功軸》,就是由她策劃和繡製的。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雙面繡,總面積 50平方米,以抽像的手法表現了萬物重組的和諧趨勢。
話你知:
湖南省最具「魅力」的工藝美術項目
銅官品陶軒陶藝 安仁新寫實剪紙 寶慶竹刻 永興大布江拼布繡 化石石雕
長沙棕編 崇文瓷藝 張家界土家刺繡 桑植土方搾油 岳陽巴陵扇
瀏陽彩色菊花石 銅印篆刻 湖南省和李陶瓷 梅山剪紙 界牌釉下五彩瓷
長沙荊楚藝雕 紙影戲 永興銀雕 新化梅山硯 桑植「百根冰」酒
長沙尚香苑 醴陵書畫樓 雙峰民間剪紙 明山石雕 吉首水沖石硯
創偉陶藝 太陽風窯藝 雙峰國藩溪硯 傅氏木雕 湘西竹編
銅官陶瓷 銀春陶藝 寶慶竹刻木根雕館 「乖么妹」土家織錦 長沙刻瓷藝術
醴陵釉下五彩瓷燒製 會同民間手工竹編技藝 醴陵釉下五彩瓷燒製 懷化永久書畫藝術院 郴州純手工鐵版浮雕
仿古陶新型原料和傳統陶藝燒製 湖南省卵石巧雕創作基地 婁底湘軍水府溪硯製作工藝 鳳凰縣苗族銀飾鍛製技藝 傳統石蠟法精鑄銅雕
石市鄉竹木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