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專訪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萬國華(評論篇)
藝術是一個寬泛的詞語,是社會的必需品,是人的一生都可以追求的美好,是人的意識形態和生產形態的有機結合體。在萬國華心中,藝術是源於自然,是一種真情流露,既不矯揉造作,也不嘩眾取寵,更能夠傳遞正能量。而在同行評論家眼裡,萬國華的風骨,遠遠大於藝術上的成就。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逍
萬國華的筆墨之旅
一部中國畫的發展史,若從技術語匯的角度進行歸納,其核心就是兩個字--「筆墨」。當今實驗水墨猛烈地衝擊着傳統筆墨中心論,重建當代水墨語境的呼聲日益高漲。萬國華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開始了自己的筆墨之旅。
萬國華並非中國畫的科班出身,他是位版畫和水彩畫家,這樣在進入水墨的語境時反而沒有更多的包袱,只是把水墨當做一種材質和媒介,較少考慮它是否符合傳統中國畫的諸多形態規定,以「遊於藝」的自由心態進行水墨的大膽實踐,並努力探索版畫、水彩、水墨三者之間的共通點,使水墨畫更有其獨特的個人意味。
由於長期從事版畫藝術,對黑白節奏、力度變化早已胸有丘壑,加上他在水彩畫中對光的癡迷,使其在水墨創作中自覺不自覺地糅進了二者的特長:既有黑白分明、對比強烈的畫面形式,又有斑斕明麗、朦朧迷幻般的詩意情節。他早年在中央美院學習期間畫了不少優秀的線描,積累了以線造型的豐富經驗,而目前他在人物畫創作中卻走向另一個極端--舍「線」求「墨」,已近乎「沒骨」。捨棄「骨法用筆」直接進入一個純粹的水墨世界。他的水墨畫沒有陷入對客觀物象細微層次的描摹,而是在墨色氤氳中展開水墨的滲化交融,形成飄逸灑脫的筆意。自古文人畫以「淡」為宗,萬國華的「淡」則是輕快透明、水漬斑駁、亮麗透暢、清雅脫俗,有洗盡鉛華之感。
他在大面積的淡墨之中尋求造型的趣味、墨氣的滋潤。唐岱對墨法有一段精彩的論述:「用墨不可太濃,濃則失其真體,淹沒筆跡,而落於濁;亦不可太淡,淡則氣弱而怯也。」他卻偏不信邪,要用自己的實驗來體現濃而不「濁」淡而不「怯」的最高境界,猶如行走在鋼絲上,廢稿盈筐則是常事了。
張彥遠說:「是故運墨而五色俱。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他深諳此語精髓,明處不舍筆墨、暗處不惜筆墨;受光處做減法,只為簡潔明快;背光處做加法,但求無窮變化;焦墨淡墨並用,如版畫般比強烈;破墨、潑墨共存,宿墨、新墨並施如水彩般潤澤剔透。筆墨既是一種語言形態,也是一種文化精神,它既是束縛畫家發展的枷鎖,又是成就畫家偉業的媒介,就看畫家們是如何審視了,這便是我讀國華作品時所想到的。萬國華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求學於中央美院是我與他相識的開始,在他水墨作品結集成冊之際,寫下這段文字,以此祝他在今後的藝術之路上越走越遠。(作者吳長江系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萬國華的「沒骨」水墨新風
實驗性的中國水墨畫是現當代國畫藝術家最為關注的藝術形式之一。如何才能在當代多元化的視覺藝術中,尋找到屬自己的藝術語匯?如何使這種語匯既能具有獨立的民族性,又具有開放的國際性?既能表達中國傳統的文人精神,又能體現新時代的審美趣味?既可以是格調高雅的自我表達,又可以是雅俗共賞的視覺體驗?為此,自從上世紀末以來,萬國華的實驗性水墨人物畫作便一直處於變革與創新之中。
新「沒骨」法的不斷探索
中國畫的水墨語言一直在講究用筆用墨的筆墨方式與不專用筆的水墨方式的互動中演進。當代實驗水墨藝術在演進中走向了更為廣闊的探索空間,有些以用筆為主,發揮書法的寫意性,強調水墨人物的書寫節奏;有些以用水墨為主,強調水墨的自然肌理;有些以西方油畫的筆觸,誇張的造型強調水墨實驗性的特點。
萬國華是擺脫中國傳統筆法對水墨潛能造成的束縛,運用「沒骨」的方式表現水墨人物,使得畫面中的精緻墨塊、色塊自然形成了線面結合的水漬墨線,為中國傳統筆法的線條演繹注入新的筆墨構成方式;同時又加入西方成熟的光影表現方式,將水彩、版畫的光影留白與中國畫「知白守黑」的方式結合,使作品呈現出極富現代構成美感的視覺效果。
新的水墨風格並未讓萬國華停下探索的腳步。 2013年創作的一批彩墨《舞蹈》系列便是在「沒骨」水墨《舞蹈》上的拓展。在純水墨風格的《舞蹈》系列中,舞蹈節奏與水墨節奏巧妙地結合,墨色隨着舞者的旋轉如霧嵐般地暈散開來,具有透明、虛幻、遙不可及視覺效果。而彩墨《舞蹈》系列的作品,則是用「沒骨」法探索色彩、光影、水墨之間的關係。作品中潤澤炫目的色彩方式,表達了一種雅俗共賞的趣味。水、色、墨的相互作用,使得作品一方面保持了水墨風格一貫的「虛」、「空」、「靈」、「淡」,體現的是文人的雅趣。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強化色彩在畫面中的主要位置,則讓作品具有了更多的生命觀照。以彩為主,以墨輔之的墨彩舞者的形象,增添了時尚感與運動感,增強了視覺衝擊力,也突出體現了萬國華緊隨時代變化步伐的創作觀念。
「游於藝」的個性表達
細細品讀萬國華十年來的水墨探索,創作過神秘的撒舒而雅部落、虔誠的藏族喇嘛、活力的苗家少女、奔跑的少年、激情的舞者、青春活力的時尚男女......或許可以這樣說,他心中的中國藝術精神應該是一種中國人對於藝術的態度,不在於畫面的形式、創作的方法、所用的技巧,而是在於創作過程中藝術家的狀態。面對不同的藝術種類,萬國華總能將嚴肅、冷靜、愉悅、激情等幾種不同的狀態融合。這種創作狀態與中國傳統「遊於藝」的藝術哲學相吻合。
看他現代水墨系列「沒骨」之法的運用使作品呈現出「淋漓襟袖尚模糊」的墨韻天然,取消了「筆蹤」痕跡,連形象也全部淡化。完全通過水與墨的交融碰撞出偶合的水墨肌理美感,這是一種純形式的藝術實繪,也是萬國華對中國水墨內涵的純粹解讀。雖然是無具象的實體,但卻因其水墨語言的單純性而更貼切地傳達出「虛」、「淡」的審美意境。
從不求筆蹤的意象水墨,到色墨融合的彩墨,再到筆墨互生的淡彩水墨。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萬國華以其淡定從容的文人心態,在筆與墨、墨與色、墨與光、色與光的交織之中書寫其真實的人生狀態以及對現實生活的人文觀照,並表達着他對中國藝術精神的理解。(文章有所刪改,作者廖媛雨系江西師範大學副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博士。)
藝術家簡介
萬國華,1981年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1984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助教研修班學習,現任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西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江西省高等院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版畫、油畫、水彩畫、水墨人物畫等方面都有頗高造詣。其作漆畫《紡線線》曾被外交部禮賓司作為國禮贈送給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版畫《軍旗從這兒升起》獲全國建軍美展一等獎,2004年還曾在美國紐約舉辦「萬國華中國人物畫」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