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趙長青。本報北京傳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于永傑,實習記者 任芳頡 兩會報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協副主席趙長青以一身盤扣中式上衣亮相兩會。談及傳統服飾文化保護問題,他說自己從事藝術工作,一直以來都提倡中國人穿着中式服裝。他建議,為適應當代生活,可以在中西並存的條件下倡導傳統禮服。
「我們的經濟地位提升了,在文化上也應該有自己的一套禮服」。但中式服裝歷史久遠,包括漢服以及近代形成的中山裝、旗袍、唐裝等,究竟以何種款式作為禮服在正式場合來應用,趙長青認為應該廣泛徵集意見,「既要有傳統的基因,又要有時代文化元素。可設計出多種樣式來,比如男裝、女裝,正式場合和生活場合的服裝。分別請專家和民眾討論選擇。」
趙長青同時認為「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西裝也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可以在「中西並存」的前提下,通過倡導的方式逐漸推廣中式服裝。他尤其強調,近年來中央領導人開始在一些場合穿中式服裝,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當下重拾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強,但對於服飾文化的重視似乎仍比較微弱。「希望通過這樣的倡導,來使更多人意識到服飾文化的價值」。
古琴傳人高培芬:盡快啟動調研
諸城派古琴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高培芬委員,連續三年的提案都是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她認為服飾也是「非遺」的一部分,應該加強保護。談到制定一套在正式場合穿着的禮服,高培芬認為可先從基礎性的研究做起。「提案的想法可行,要在促使真正落地上做功課,盡快啟動調研」。高培芬表示,以前一談到中式禮服人們最多想到的是女士的旗袍和男性的長衫,但在現代社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做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京劇名家趙葆秀:與現代生活結合
全國政協委員、京劇老旦表演藝術家趙葆秀表示,我國的少數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飾,唯有漢族的服飾文化出現斷層。服飾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有助於提升民族自信。談到有人將「漢服」混同於「戲服」,趙葆秀指這是一種誤區,「我們的禮服要和現代生活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