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香港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保港」反暴 促嚴懲辱客亂港


放大圖片

■多個民間團體昨午遊行至終院,並向司法機構代表遞交請願信,促請勿對破壞社會安寧的暴徒從輕發落,以免間接助長違法行為再現。 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本港激進反對派於過去多個周日以所謂「反水貨客」示威為由,在香港多個地區搞事,期間並多次辱罵內地旅客,令本港市民日常生活受到極大滋擾;當區商戶生意亦大受影響。多個民間組織昨日發起遊行,反對「街頭暴力」入侵社區,並期望本港司法可獨立公正處理案件,以免助長違法事件發生。

遊行至終院 斥擾民「人神共憤」

「保衛香港運動」、「守護香港」、「匯賢起動」及「和諧之聲」昨日下午聯合發起遊行。約40名參加者先在金鐘高等法院集合,並遊行至中環終審法院。他們沿途手持標語,並高叫口號,批評近日所謂「反水貨客」組織不斷以所謂「反水貨客」為由,實為滋擾市民、商戶與旅客。他們又向司法機構代表遞交請願信,要求別對破壞社會安寧的暴徒從輕發落,以免間接助長違法行為再現。

「守護香港」發言人劉可澄表示,近日所謂「反水貨客」遊行影響地區商戶,參與者又指罵內地旅客,在港生活的長者與小孩同遭無辜牽連,嚴重破壞港人與內地旅客購物的權利,行為已達「人神共憤」的地步。她認為,司法機構不應對該些「暴徒」從輕發落,以免助長相關不當行為。

「保衛香港運動」召集人傅振中表示,現時所謂「反水貨客」及「鳩嗚」示威的性質與「佔領」行動相若,同樣是為搞亂香港。他留意到不少被捕者屬年輕人,批評教協在通識教材鼓吹學生參加「佔領」行動,未有做好教育工作。

屯門商戶:生意受損 促警執法

屯門商戶萬先生認為,逢周日屬商戶的黃金時段,但他店舖所在的商場卻因示威而多次封閉,生意大受影響。他形容有關示威者是借所謂「反水貨」之名製造事端,加深香港與內地間的矛盾。他認為,當局有必要檢討「一簽多行」,但稱若示威者認為個人遊影響民生,應向當局示威反映,而非衝擊合法的商戶與旅客。

他形容示威者在屯門兵分多路作示威,甚至很「享受」與警方對抗,做法猶如與警察玩「War Game」。他認為此風不可長,促請警方留意網上的相關訊息,嚴正執法。

大律師:網上「吹雞」隨時5年

中澳法學交流基金會執行委員丁煌大律師指出,若有人在網上號召或參與集會,並提出要襲擊警員及毀壞物品,可能觸犯不誠實意圖使用電腦的罪名,最高可被判5年監禁。而在網上鼓吹暴力行為,有可能構成刑事恐嚇,同樣最高可判監禁5年。他續稱,非法集結者破壞社會安寧,一旦構成暴動罪,最高刑期為10年。集會期間若有襲擊以至傷人,就可能構成侵害人身罪,視乎嚴重程度,最高可被判至終身監禁。

有市民則分別在社交網站設立「監察司法公正關注組」及「網絡記者大聯盟」專頁。「匯賢起動」召集人劉轉好表示,收到有市民反映有部分破壞法紀、針對官員的示威者,雖因涉及言語與肢體暴力而被捕,惟最終經法庭審判或上訴後,卻獲判處較輕刑罰,甚至無罪。她最近便在社交網站成立「監察司法公正關注組」,以監察司法界。

相關新聞
調查報道:嚴防搗亂禮賓府 港九鬧市增千警 (2015-03-13) (圖)
激進、「港獨」組織頭目一覽 (2015-03-13) (圖)
特稿:憂淪「過街老鼠」 「熱血」嘍囉「腳軟」 (2015-03-13)
激進 本土 「港獨」 愈趨同流合污 (2015-03-13) (圖)
3激青推鐵馬衝警防線候懲 (2015-03-13) (圖)
「保港」反暴 促嚴懲辱客亂港 (2015-03-13) (圖)
周波:優化個人遊 須顧兩地民眾感受 (2015-03-13)
港委員籲禮待旅客 顯國際風範 (2015-03-13)
黃洋達陳偉業 「小學雞」鬥嘴兼「開拖」 (2015-03-13)
涉噴「港獨」標語 17歲男女斷正 (2015-03-13)
屯門踢翁建築工 奔父喪准保釋 (2015-03-13)
反對派「關門」窒礙港民主 (2015-03-13) (圖)
饒戈平:須尊重基本法人大決定 (2015-03-13) (圖)
邵善波:反對派看不清大局 (2015-03-13) (圖)
范太:誰破壞進程 市民有判斷 (2015-03-13) (圖)
特稿:媒界紛批綑綁令政改走入死胡同 (2015-03-13)
政經人語:反對派應少擺姿態 以行動展誠意 (2015-03-13)
建制派議員:反對派須承擔後果 (2015-03-13) (圖)
袁國強:基本法沒所謂「公投」概念 (2015-03-13) (圖)
葵青區會全票通過挺普選特首 (2015-03-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香港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