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茸芭莘那接受記者採訪。記者李陽波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陽波 兩會報道)來自雲南普米族的全國政協委員茸芭莘那,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對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文字的保護。今年「兩會」,她再次提出有關立法保護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文字的提案。當確知她的提案已經被正式立案後,茸芭莘那表示,近年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特別重視,此次提案被立案後,她對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文字保護工作及文化傳承更加充滿信心。
建議專項資金提供財力支持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茸芭莘那表示,語言文字的多樣性是人類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多樣性正在遭受嚴峻威脅。一些人口較少民族有20%的語言已經瀕危,如怒語、仡佬語、普米語、基諾語等,40%的語言已經顯露瀕危跡象或正在走向瀕危。就彝族而言,其擁有着歷史悠久的語言文字,但如今只有40%的人會彝族母語,50歲以下的彝族人幾乎不會說純粹的彝語,說的都是漢、彝的混合語言。滿族雖然約有1,000多萬的人口,但是目前會說滿語、能看懂滿文的就只有幾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他們居住在黑龍江的北方村落,一旦這些老人辭世之後,那麼滿文很可能就成為一種滅絕的文字。
對此,茸芭莘那建議政府成立專門的機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以立法的形式制定《瀕危語言文字保護條例》,從制度上確保瀕危語言文字的地位。同時,設立專項資金,對瀕危語言文字的記錄、復興和促進等計劃提供資金支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力度,正式把保護瀕危語言文字納入到政府工作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