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技術創新應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圖為福建東南汽車組裝車間。 資料圖片
兩會前夕,一場中國遊客赴日搶購馬桶蓋的熱潮,再次折射出「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尷尬困境。中國要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還有多遠?在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中國製造2025」,力爭到2025年從製造大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琳 兩會報道
全國「兩會」期間,如何使中國躋身世界製造強國之列,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不少人認為,中國製造長期以來依靠高銷量、低附加值打天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品質、品牌與創新能力是中國製造從大到強必須逾越的一道門檻。
「中國製造2025」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人才為本等關鍵環節,以及先進製造、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提出了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增效的重大戰略任務和重大政策舉措。可以說,這是一份中國製造業全面升級、進入全球製造業第二方陣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馬桶蓋事件』的發生,我們國家很多部門應該為此感到臉紅。」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許振超提起這件事就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說到底還是質量問題。」許振超痛心地說,其實何止是馬桶蓋,在他常年工作的崗位,港口起重機用的鋼絲繩全部是國外進口的。「其實不僅是鋼絲繩,就連我家裡的下水管道也很難買到稱心如意的。」許振超說,從1999年搬進新家,到現在16年的時間裡,他家裡的下水管道至少已經換了7次。對國內產品痛心之餘,讓許振超憂心的是:從馬桶蓋到鋼絲繩,再到下水管道,老百姓日常身邊不爭氣的產品為何這麼多?
許振超代表憂心的,其實也是現在民眾普遍憂心的問題。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的製造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傳統製造業「空心化」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2014年數據,中國製造業淨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國的工業競爭力指數在136個國家中僅排名第七位。
另一份世界製造業陣營劃分中,中國與英國、法國、韓國被劃歸於第三方陣,美國高踞第一方陣,德國、日本緊隨其後。分析認為,中國與第一、第二方陣國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員勞動生產率低、創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產品附加值低。
除了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國製造近年來還面臨一個更嚴峻的問題,傳統「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步喪失,製造業有滑向「空心化」之憂。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就擔心地表示,中國製造業正在出現資本游離、人才流失、要素轉移、效益低下等問題,有「脫實向虛」的危險傾向。
今年初,內地勞動密集型企業迎來一波「倒閉潮」,讓更多人看到了危機正在逼近。隨着勞動力、土地、環境等一系列生產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低端製造業正承受來自東南亞等國家的擠壓;同時,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後也謀求製造業回歸,這讓中國「世界工廠」的光環逐漸變得暗淡。
三年醞釀中國版4.0計劃
面對這種雙重夾擊,「中國製造」要如何突圍?業界一直期盼國家能夠有「頂層設計」。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給出了一張王牌--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
李克強提出,製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採取財政貼息、加速折舊等措施,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堅持有保有壓,化解過剩產能,支持企業兼併重組,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着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佔先機、取得突破。
工信部部長苗圩對此解讀稱,「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工程院150多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工信部在此基礎上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制定出來的規劃,是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三步走」戰略中,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和路線圖。
「中國製造2025」被視為是中國版工業4.0計劃,其與德國「工業4.0」有何不同?苗圩表示,中德兩國工業化水平並不相同。德國總體處在從3.0到4.0發展的階段,而中國的工業企業有些可能還要補上從2.0到3.0發展的課,然後才能向4.0發展。因此,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中國工業企業的實際,走一條更好更快的發展道路。苗圩還透露,「中國製造2025」規劃將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力爭通過十年的努力,讓中國製造業能夠進入全球第二方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