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民建聯一項調查發現,多達四成至五成市民曾經被售貨員「困住」,疲勞轟炸式向顧客推銷,葛珮帆建議加強宣傳教育及執法,力保本港作為「好客之都」的國際大都會形象。
逾六成網購後貨不對辦 民建聯促保「購物天堂」不變「地獄」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袁楚雙)社會近年對保障消費者權益的關注越益提高,民建聯一項調查發現,雖然本港已修例改善《商品說明條例》,但仍有不少商戶採用不良銷售手法營商,多達四成至五成市民表示,曾經被售貨員「困住」,疲勞轟炸式向顧客推銷,以及在購物時被廣告牌、價錢牌或售貨員誤導;另有高逾六成人曾在網購後發現貨品「貨不對辦」,民建聯分析指,消費者常遇消費陷阱會令「購物天堂」之名失色,呼籲加強相關法例的宣傳教育及執法,力保本港作為「好客之都」的國際大都會形象。
昨天為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民建聯於本月初電話訪問591名市民,結果發現,有四成至五成受訪者表示,曾經遇過被售貨員「困住」及用疲勞轟炸的方式向自己推銷的經歷;約一成多受訪者稱曾被售貨員用恐嚇語氣威迫付款購物。逾半人曾試過在購物時,被廣告牌、價錢牌或售貨員誤導。
不足一半人感港仍是「購物天堂」
而近年盛行網上購物,亦有近四成受訪市民曾在過去一年網購,但當中高達六成多人曾遇過「貨不對辦」。逾半人表示有保留購買產品或者服務的單據習慣。逾八成人認為,即使商舖單據上有「免責條款」,對方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必負責賠償的講法「不正確」。約四成半受訪者認為香港仍然是「購物天堂」。
葛珮帆倡網購研合約冷靜期
針對商戶使用不良經營手法,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認為議題值得關注,尤其網購愈趨普遍,「貨不對辦」的個案亦隨之上升。她透露,早前有人在社交網站的網店購物後卻遲遲未收到貨品,店主其後更失蹤,因此建議消費者在網購時務必注意退換貨品服務等條款,提防網上商業騙案。她又建議,政府應加強相關法例的宣傳教育及執法,同時積極考慮訂立合約冷靜期,針對預繳式消費及網購等活動的保障措施,保障消費者基本權益。
葛珮帆續指,逾八成受訪者認知商舖單據上的「免責條款」不等於商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用負責賠償,顯示市民對此消費常識已有相當不錯的認識,相信這亦有助減少商戶在單據等書面合約上加上不公平的轄免責任條款。
她續指,本港購物商場林立,購物方便,雖然近年已修訂《商品說明條例》,市民的消費權益應已更受保障,但面對其他城市的激烈競爭,加上上述的消費陷阱,均會使本港原有的「購物天堂」美譽逐漸失色。
促嚴打反內地客暴力行動
此外,葛珮帆又促請特區政府積極提升香港承受旅客的能力,當中包括加緊推動落馬洲南發展商貿購物中心的項目,與此同時,針對近期激進分子反水貨客及內地旅客的暴力行動,予以嚴正執法,並且推行相配套的宣傳補救措施,以力保香港作為「購物天堂」及「好客之都」的國際大都會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