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伊斯蘭國」極端分子在敘利亞和伊拉克佔據大片土地。 資料圖片
全球化
全球化促使各國交流更頻仍,推動國際社會的人才、資金、技術、資訊流通,並透過經濟、文化、政治等層面作互動,推動不同國家的進步和融合。然而,全球化同時加劇世界上不同文明的衝突,形成國際社會上的對立局面,亦促使部分弱勢文明傾向以激進手段、武裝力量對抗霸權,甚至殘害無辜,發展成令國際社會聞之色變的恐怖主義組織。
而過去數十年,中東政局不穩,孕育出一班以宗教為名的極端激進分子,向鄰國發動「聖戰」,並散播恐懼,破壞國際社會的秩序、威脅世界和平。其中,近年活躍於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L)透過互聯網,不單成功招攬大批極端分子加入「聖戰」,並綁架及公開處決多名外國異見人士,造成國際社會恐懼,行為令人齒冷。
下文將會以「伊斯蘭國」為例,闡述和探討全球化與恐怖主義的關係,以及國際社會可行的應對方法。 ■黃德正 中學通識教育科教師
新聞背景:恐襲年輕化 殺人不眨眼
美國政府早前拘捕3名懷疑協助極端組織ISIL的中亞男子,其中一名年僅19歲疑犯在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落網,他當時正準備登機前往土耳其,有意在途中劫機轉飛敘利亞加入ISIL,並將客機獻給組織。另一人則曾在網上揚言會刺殺美國總統奧巴馬。三人被控企圖及密謀向海外恐怖組織提供物質支援,最高判監15年。
另外,ISIL早前綁架兩名日本人及一名約旦機師,勒索天價贖金不果後,分別將人質斬首及活活燒死,再將處決過程製成影片並發布於互聯網,引起國際社會震驚。
基礎級:用互聯網「播毒」以戰之名斂財
「伊斯蘭國」全名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屬伊斯蘭教遜尼派中的激進組織,目前控制伊拉克西北部和敘利亞東北部的大片區域,其前身是基地組織(al-Qaeda)在伊拉克的分支,並於2014年初與基地組織分道揚鑣。ISIL的目標是建立由單一宗教與政治領袖「哈里發」統治的伊斯蘭國家,復興「大阿拉伯」,免於被美英強權操弄。
不少傳媒及學者形容,ISIL的組織力強,加上善用互聯網號召各國激進分子行事,進行搶劫、販賣人口、綁架勒索等的不法行為,令他們於短短十多年間迅速建立橫跨伊拉克和敍利亞的勢力範圍,面積略大於英國,並控制約600萬人口。ISIL乘中東亂局,向外國發動「聖戰」,並透過搶劫銀行、販賣石油、綁架勒索斂財,目前估計坐擁20億美金,被形容為「最有錢的恐怖組織」。目前,聯合國、歐盟、東盟,以及全球多個國家已將ISIL定義為「恐怖組織」,並正嚴密監視ISIL的一舉一動。
有傳媒和學者分析,ISIL由一個小小的地區武裝組織,迅速成為全球矚目的恐怖組織,實有賴於他們善用互聯網的優勢,甚至有學者形容他們為「新媒體專家」,不單建立官方網頁發布消息,並擅於透過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媒體,向西方國家發放重要訊息,包括宣傳影片、軍事行動、處決過程,成功製造話題,吸引西方主流媒體注意。值得留意的是,他們製作的影片質素高,並模仿荷里活電影風格,因此成功吸引部分西方青年的目光,甚至加入ISIL。
進階級:三因素助長恐怖主義
1. 歷史因素致中東政局不穩
有分析指,一戰後,英、法、俄三國簽訂「賽克斯.皮科協定」,瓜分鄂圖曼帝國,並劃分不同勢力範圍,令中東地區成為列強爭奪資源和政治本錢的戰場,同時是導致目前中東國家政局不穩的遠因之一。
美國於10年前發動伊拉克戰爭,報復基地組織策動的「911事件」,並推倒當權的遜尼派領袖,扶植敵對的什葉派上台。然而,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未能有效重新建立中東秩序,間接促成中東不同部落、宗教派系的衝突,令部分武裝極端分子有機可乘,以向西方國家發動「聖戰」為名,助長恐怖組織的發展。
2. 國際貧富懸殊加劇
全球資金一體化下,發達國家較有能力透過跨國投資累積財富,令財富向西方發達國家傾斜,造成國與國間的國民收入嚴重不均,國際貧富懸殊加劇。而中東國家龐大的石油資源,亦令西方國家垂涎,並透過政治、經濟、甚至軍事手段取得石油控制權,令部分中東地區仇視西方國家。
3. 「荷里活風」宣傳片招新血
互聯網是促成全球化的重要元素,同時成為一把雙刃劍,恐怖主義得以經此途傳揚理念。部分恐怖組織會透過傳媒、網上平台如facebook、YouTube等更新近況,以及宣傳其意識形態、宗教及政治理念。
而「伊斯蘭國」可謂當中的表表者,他們透過其官方網站和網上交友平台發布宣傳片,其製作的影片質素和風格堪比荷里活電影及電玩槍戰,吸引部分西方青年加入。此外,他們亦不時上載「聖戰士」入侵其他地區時的「英姿」,為他們建立威風神氣的形象,並意圖將ISIL塑造成建立理想國度的天堂。
他們的網絡心戰奏效,根據統計,至今已有3,000名西方國家的志願者加入ISIL,主要來自德、法、英、美、澳、加等先進國家。而最著名的是多次向外國人質執行斬首之刑的「聖戰約翰」,早前有傳媒披露,「聖戰約翰」來自英國,可見恐怖主義得力於資訊全球化,以其向國際社會宣傳、延伸。
摘星級:國際合作建安全網
1. 互通情報利及時應對
各國可透過國際組織與聯合國,建立一套國際安全資料庫,彼此交換國安情報,例如疑似恐怖分子的出入境紀錄、恐怖組織動向等,以便互相通報情報,一旦激進分子有任何異樣,亦可以更迅速地作出反應,防患於未然。
2. 防跨國恐怖罪行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去年中通過一份議案,要求所有會員方將人民加入、招募、資助或裝備恐怖組織行動的跨國行動視為犯罪行為。議案指出,各會員國必須預防並制止恐怖組織跨國招募人員,以及人民投身異國武裝戰事的行為。各國應透過有效的國境管制,避免恐怖分子跨國移動。決議還要求各國加強溝通關於恐怖組織的活動資訊。
3. 伊斯蘭非恐怖組織 多溝通化誤解
目前不少恐怖組織有明顯的宗教背景(如伊斯蘭教),部分恐怖組織甚至打着宗教的名號行惡,令不少人錯誤將該宗教與恐怖組織緊密聯繫起來,進一步加深國際社會對伊斯蘭教的誤解。因此,雙方可加強對話,致力化解彼此間的仇恨與矛盾。
小知識:維和聖戰變排外「聖戰」
「聖戰」其實是伊斯蘭教的「六功」之一,最高層次是心靈和道德的「戰爭」,即透過戰勝私慾、邪念,以達致高尚的品德。而最低層次的「聖戰」則是肢體、軍事之戰,一般而言,伊斯蘭教徒均愛好和平,這種層次的「聖戰」絕非主動挑釁的侵略之戰,而是為求自保的防衛之戰,其目的是「維護和平」。
穆斯林稱敵人為「卡菲爾」,簡而言之就是叛離伊斯蘭教或攻擊伊斯蘭的異見分子,而宗教領袖「哈里發」有權向「卡菲爾」發動「聖戰」。然而,部分極端穆斯林曲解「卡菲爾」的概念,濫向異見國家、人士發動「聖戰」,令「聖戰」被誤解為恐怖組織的同義詞。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分析「伊斯蘭國」的發展。
2. 參考上文,舉例說明全球化與恐怖主義的關係。
3. 承上題,各國如何能遏止恐怖主義的發展?
4. 有人認為,「聖戰等同恐怖主義」,你是否同意此說法?
5. 「全球化是助長恐怖主義的主因。」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此說法?
答題指引:
1. 可指出「伊斯蘭國」的起源,以及以新媒體等手段擴大影響力。
2. 從政治不穩、國際貧富懸殊等方面入手,解釋全球化造成的影響如何形成恐怖主義。
3. 可從國際聯合打擊恐怖分子等方面舉例說明。
4. 首先指出聖戰的定義,再分析是否相等於恐怖主義。
5. 應先分析恐怖主義的成因,再分析其中有多少是因全球化而形成。
延伸閱讀:
1. 《美青年圖劫機 揚言行刺奧巴馬》,文匯報,2015年2月27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2/27/GJ1502270030.htm
2. 《你所不知道的ISIS》,超越新聞網,2015年1月21日,http://beyondnewsnet.com/20150121-all-you-should-know-about-isis/
3. 《聯合國斬斷「伊斯蘭國」石油財源 禁止各國購買》,中國新聞網,2014年7月30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7-30/6438720.shtml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鋒、鄭樂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