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自由講
轉眼間中六同學的生涯已過了一半,有些學校可能已經完成統一測驗,有人形容作戰已到攻堅階段,是時候要全心溫習了。筆者今年擔任中六班主任,又教授三班中六,當中由成績優秀到能力稍弱的都有,他們不同的學習情況值得筆者以面面觀的形式記錄下來。
親力親為型:在電子報普及的社會,這些同學以最傳統的剪報方式收集報紙,珍而重之地分類、劃下重點,甚至不同報章刊載的漫畫亦在收藏之列,讓自己有更多機會分析事件。此外,筆記亦是他們自己設計的,先是包括上課時的內容,然後再回家整理,最後以自己的說話表達一次。如此溫習,效能肯定極高。
紙上談兵型:這些同學雖然知道有不少過往的試題可供練習,亦知道在法定時間內完成題目的重要,但就是時機不對,希望在模擬試後才開始發揮,認為自己最終一定能掌握重要概念和題目要求。筆者還在提示他們快快開始,不要自視過高。
不求有功型:這些同學清楚知道入大學時不同科目的要求,他們因此努力將大部分精力專注在相關的科目(如數學、英文),以便增加入學機會。對他們來說,通識一定要合格,但不一定要很好成績。筆者理解同學不一定要平均分配時間在各科,但讀書如射箭一樣,如果你要射中靶心,你要稍稍瞄準高一點才是正道。
漁翁撒網型:這些同學甚有危機意識,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於是四出找尋不同的方法幫助自己,包括到不同地方補習、購買一系列的坊間練習,便可獲得好成績。筆者見他們如此認真對待科目,當然高興,但亦提醒他們內容不一定越多越好,最後亦需下功夫整理所學,融會貫通,更能事半功倍。
輸少當贏型:這些同學深知自己的弱點在哪裡,故集中火力不斷改善,平日亦分配適當時間溫習和整理。他們的目標並非5**,而是在作答時減少失分,希望平均地在各題爭取分數,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
筆者在想,要考好公開試是否只有一種方法,就是留意新聞,運用概念,勤練試題?筆者看看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可能都有這些元素,但又各自行出自己的路來,當中經過對自身強弱的認知,以及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看來筆者未來找5**舊生回來分享心得,亦可考慮多找一兩個,集各家之大成呢!■劉錦輝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