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光耀促成的「辜汪會談」1993年4月在新加坡舉行,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左)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右)在會談前握手致意。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葉臻瑜 福州報道)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不僅長期關注兩岸關係,扮演「協調人」或「傳話者」角色,且促成了海峽兩岸高層自1949年以來首度以民間名義公開進行的最高層次會談「汪辜會談」,打破兩岸僵局。
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23日致函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哀悼慰問,他指李光耀一直與台灣維持深厚關係,是堅實友人。更指其致力促進兩岸交流的角色,可謂「居功厥偉」。
訪台26次 積極當「協調人」
李光耀訪問台灣26次,並與台灣地區歷任領導人私交甚篤。據台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透露,當初兩岸為「汪辜會談」物色場所時,並非只有新加坡一個選擇,泰國、馬來西亞、東京、夏威夷等地都曾列入考慮。
原國台辦副主任唐樹備回憶道,「這要從1992年國家主席楊尚昆訪問新加坡說起。楊主席在與(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會談時說,海峽兩岸談政治問題,條件還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談經濟。」李光耀立刻問楊,是否能將話轉告給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李登輝,楊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
鑒於當時李光耀十分積極當兩岸「協調人」,並承諾給予兩岸兩會平等對待,1993年4月首度「汪辜會談」地點花落新加坡。李光耀曾說,「海峽兩岸以我為通話的渠道,也因此很自然地選擇新加坡為1993年4月兩岸首次歷史性會晤的地點」。
力撐經濟促兩岸和平統一
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李光耀在其論著的《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說,「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他認為漸進的經濟整合可以讓兩岸走在一起,大陸無須動武。
2010年6月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兩周後,李光耀公開表示「很喜歡去台灣」,並表示以前大陸不高興新加坡官員訪台,是因台灣地區要走「獨立」的路,「在我看來,原本造成阻礙的問題已不存在」。
同年12月,台新經濟夥伴協議(ASTEP)正式展開談判,開啟台灣地區與重要經貿夥伴洽談經濟合作協議首例。
2011年李光耀最後一次訪台,認為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對兩岸和區域都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