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過《鳳閣恩仇未了情》一九六二年香港大會堂開幕首演,由黃千歲代替林家聲做小生,這樣安排的原因,今天已難尋找答案了;不過一九六二年對林家聲來說是重要的年份,那年十一月他擔綱的「慶新聲劇團」正式響鑼鼓,演出《雷鳴金鼓戰笳聲》,從此奠定他的文武生地位。
說回《鳳閣恩仇未了情》一劇。在做「功課」期間,網上搜尋到一篇由曾焯文博士撰寫題為《鳳閣中西未了情》的文章。曾博士指出《鳳閣恩仇未了情》不但繼承唐詩宋詞的優雅傳統,而且接受荷里活電影《真假公主》(Anastasia)(一九五六)的影響,更反映香港中英並舉的語言現實,探討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歌詞方面,《鳳閣恩仇未了情》的主題曲《胡地蠻歌》幾乎句句用典,搖曳生姿,然又淺白清通,示範了香港本土粵語文藝如何接通歷朝經典。
劇情方面,紅鸞郡主失憶的橋段,他引述陳守仁教授的研究,認為可能受了荷里活電影《真假公主》(Anastasia) (一九五六) 影響。《真假公主》說俄國十月大革命,沙皇全家慘遭滅門,江湖盛傳獨有小公主逃出生天,流落民間。前朝禁軍統領尤伯連納在街上拾到癲婆英格烈褒曼,訓練其冒充小公主,以騙取沙皇在海外銀行的巨額存款,詎料英格烈褒曼真是公主,前因身心受創而失億,今逐漸記起前塵往事。
意識形態方面,男主角耶律君雄自細在金邦長大,與宋朝郡主紅鸞相戀,因國籍問題幾乎不能結合。後來為尋郡主,喬裝漢人,考到大宋武狀元,最後方發現自己是漢人。他象徵港人夾在中、英之間,身份認同模糊而混雜(hybrid)。
在思安於宋朝王爺面前中西夾雜亂譯番邦公函的場口,反映了身份認同模糊的另一特點,就是象徵香港人的韋小寶精神,靈活機變,擅食夾棍,身份混雜(hybrid identity)。
曾博士讚譽《鳳閣恩仇未了情》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有如此本土意識,預領風騷,實堪禮讚」,那又「豈止通俗喜劇咁簡單」!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