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殯葬師因常年與逝者打交道,故而在普通人眼中是非常敏感的職業。殯葬師也被稱為「擺渡人」,他們身着黑衣,遊走於醫院、公路、居民區......許多人認為他們晦氣,但他們給冰冷予溫情,為人生劃圓滿。許琴就是這千千萬萬殯葬師中的一員。日前,她懷孕了,也因此她對生死有了更多感悟:大多數人一直到親人或自身面臨死亡,才明白死之於人的重要,而生死卻是在此之前每個人的必修課。其實世上的事都有期限,若不知死之沉痛,怎知生的可貴。而透過死亡,也能看清人性。 ■文/圖:記者 芮田甜 雲南報道
許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雲南省昆明市北郊長松園殯儀館。懷孕之前,她是殯殮科的業務骨幹,七年的工作生涯,她的指尖觸碰過跳樓自殺、意外車禍,甚至是在水裡泡脹的遺體,經過她的修整和化妝,他們安詳離去。因為懷孕,她現在暫調離一線工作,轉到了骨灰寄存室收、取骨灰。
工作似記者 閱盡百態世相
懷胎五月的許琴,一會兒摸摸肚皮憧憬即將到來的新生命,一會兒又穿梭在一排排的骨灰之間,幫親屬收好或取出裝着逝去生命的小盒子。問她是否擔心工作環境影響胎兒生長,她回答:「很平常啊,只是職業分工而已,這份工作如果自己心理上都忌諱,那就更不可能被外界接受了。」她認為自己的職業和記者很像,可以閱盡百態世相,她說,用鑰匙打開不同的抽屜,每個盒子裡都裝着不同的故事。太多的故事會讓你唏噓,原來人在死亡面前是如此無能為力。
許琴的丈夫在骨灰寄存室後面的火化車間工作,車間牆上貼着標語:「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在一日應盡一日之勤。」或許這是對重複又辛苦的火化工作最好的詮釋。許琴丈夫告訴記者,火化一具遺體大概需要1.5小時,他們三個人輪班,不加班的情況下,一星期可休息一天。他們的收入也未像外界傳言的那樣高薪。許琴說,可能也就跟普通的工薪階層差不多。
陽光看待 不避不畏
夫婦倆對即將到來的小生命充滿興奮,兩人的宿舍就在殯儀館旁邊,裡面滿是為小寶寶提前準備的小鞋子、衣服和小玩具。兩人計劃,等孩子出生就去租套小房子。許琴說,她並不會把自己的職業告訴孩子,因為她怕別人會看不起,欺負孩子。她還說,自己所接觸到的殯葬師,無論談戀愛還是結婚,都是找同行,「可能外界對我們還是有些不接受,不理解吧。」
她期望人們能更陽光地看待死亡,對死亡不避諱、不畏懼以及負責任,或許這是人生很重要的問題。
《西藏生死書》裡記述了這樣的故事,喬達彌的第一個兒子在一歲時夭折,她悲痛欲絕,直到遇到佛陀。佛陀輕聲說:「只有一種方法可以治療你的痛苦。你到城裡去,向任何一戶沒死過親人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籽給我。」然而喬達彌跑遍全城也找不到這樣的人家。最後她終於明白,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或許每個人都是未獲得證悟前的喬達彌,也許意識到死亡的平常和重要,更能體悟得到面對死亡的能力。而關於生死,最好的狀態莫過於「生無憾、死無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