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黃海德:十載悟道毛公鼎 以筆代刀鐫銘文


放大圖片

■黃海德現場書寫毛公鼎銘文書法,用筆流暢,一氣呵成。(董曉楠 攝)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歷史源遠流長,細數不同朝代出土的器物,紛繁多樣,林林總總。其中西周宣王時期的毛公鼎內有近五百字銘文,為迄今為止出土青銅器上最長的銘文,被譽為「海內第一寶」。書法家黃海德從書法藝術角度研習毛公鼎銘文,獨創一套毛公鼎銘文的書法撰寫技藝,躬身實踐傳承傳統文化。

工作室的牆壁上掛荋X幅毛公鼎銘文的書法作品,書桌上襯布攤開,一旁墨盒裡墨跡未乾。在這裡,記者見到了毛公鼎文研究專家黃海德。

「我與毛公鼎是兩千年一遇,是我遇到它,也是它遇到我。」說起最早接觸到毛公鼎銘文,黃海德把它看做是冥冥中到來的緣分。1999年黃海德在一篇介紹毛公鼎的文章上初識毛公鼎銘文。「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自幼好翰墨的黃海德找來《歷代碑帖法書選--毛公鼎銘文》的字帖臨摹。三五天一遍,二十幾遍後他對銘文的筆法初有了解。

「作為文字甲骨文雖更古老,但以書法論,鐘鼎文的表達能力更強。」抱持荓敞螳悛k源頭的心態,黃海德萌生了將毛公鼎銅鑄銘文字翻版成筆墨書文字的念頭,開始了毛公鼎銘文書法的研究。

留存銘文鑄造精神

毛公鼎銘文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怎樣將鑄造文字筆墨化而不失其真態,是黃海德長期研習的核心。

「我發現青銅鑄造文字要滿足鑄造原則。」黃海德介紹,金文和碑文不同,碑文初刻時,字邊一定是光滑的,年久風化才顯斑駁。金文是在泥範上書和刻一併完成後澆鑄而成。鑄造時要有拔模斜度,要使銅水流暢地到達字的每個細部,所以毛公鼎金文每字交叉處都需是圓弧。否則因銅水張力的緣故形成自然鑄造圓角,字的細部會離斷,或銅水不能到達。

黃海德意識到,從金文的特殊性看來,必須要找到表現這種藝術形式的創作方法。「先秦以前文字本就是象形文字,用作畫的方式書寫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每個字的寫法隨意性很大,所以金文每每各具神態,個風度精神。」

夜半悟得刀筆八法

經過仔細研究觀察銅銘文,黃海德發現毛公鼎銘文書寫的筆劃順序與現代的完全不同,筆劃多為連、斷,邊緣參差,間有銅瘤狀,不但要用逆鋒起筆、回鋒收筆、頓筆、停筆、連筆、斷筆......還要創造性的用波筆、迴筆(多次的順逆鋒)、u筆、疊筆等,必須在用筆和落墨上煞費苦心。

黃海德告訴記者,古有李煜論述的撥鐙法(運筆的一種技藝),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毛公鼎銘文再現古述撥鐙法。「我常面對毛公鼎銘文法帖,摒除雜念,呆呆地看。八年前一天半夜,我在朦朦朧朧中突然悟得毛公鼎刀筆八法,怕第二天醒來忘記了,連忙爬起來記下。」

後來,黃海德又總結銘文結字的筆劃,作「橫豎點曲折出入展連環」十字訣,以筆代刀,不同的結字筆劃配合「格挖切沖u搭斷扭」的用筆方法撰寫,用筆如刀刻,使墨如銅鑄,漸進地總結出了一套毛公鼎文的書寫方法。

平生夙願書藝傳承

黃海德告訴記者,凡是金文書法均可參用「毛公鼎刀筆八法」和「毛公鼎結字筆劃十字訣」,他把這並稱為「止虛書法」。「我把毛公鼎近五百字銘文集字輟文,載以當下現代人文精神的主張,融作曠世賦格律言,集輟得百餘款詩句。」

談及這項文化的傳承,黃海德說,文字用筆千變萬化,他只是一管之見,未來還要從書法研究角度深入鑽研。「傳統文化的瑰寶得以傳承,文化形式就要發揮到極致,一是研究二是有繼承人。」

黃海德的孫子黃梓健(就讀於長沙周南實驗中學)受其影響,八歲臨毛公鼎書法,九歲習張黑女魏碑,十歲寫智永真草千字文,如今十三歲能懸手勾勒大幅《中國傳世人物畫冊》中的人物,其筆勢竟已是大家風範。黃海德說在教授孫子的過程中他發現,書寫毛公鼎文對少兒的書法教育大有裨益,「寫好毛公鼎文,其他的書法寫起來游刃有餘。」

「毛公鼎文書法極富美感,內斂不張揚而大氣雍容。」作為中國毛公鼎銘文研究會會長、中國神州書畫院副院長兼藝術顧問,黃海德說他平生最大的夙願一是毛公鼎文書法能走入尋常百姓家,二是在政府推動下,內地和台灣能開展毛公鼎文化的交流合作。■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董曉楠、彭英

相關新聞
黃修平 信念不變 (圖)
影訊:編劇才是主角!
影音館:《狂野時速 7》話再見,不易...... (圖)
對照記:《壹號皇庭》離地生活始祖 (圖)
百家廊:我與大樹(下) (圖)
雙城記:再說西來順
翠袖乾坤:鞋憶
古今談:美日插手破壞中國鐵路計劃
方寸不亂:「華麗轉身」的智慧
演藝蝶影:好看極了的《巴黎火焰》
此山中:《吾淑吾食》再下一城 (圖)
禪畫畫家末白 禪由心生 作畫即修禪 (圖)
黃海德:十載悟道毛公鼎 以筆代刀鐫銘文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