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教協薦「港獨」書 康文署合辦失察


放大圖片

■教協主辦的「中學生好書龍虎榜」,竟納入宣揚「港獨」的《香港城邦論Ⅱ光復本土》(紅框)為60本候選書目名單之一。

《城邦Ⅱ》竟列中學「好書榜」 教育界震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林心澄)特首梁振英早前在施政報告強調要警惕「港獨」的散播,表明對有關風氣不能不警惕,更不應任由鼓吹。不過,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卻利用與康文署轄下公共圖書館多年來的信任及合作關係,竟在兩者合辦的第二十六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向年輕學子「播獨」,將煽動「港獨」書籍《香港城邦論Ⅱ光復本土》列為60本「中學生好書」的候選書目之一,令特區政府部門變相成為「『播獨』幫兇」。學界中人指,康文署有需要表示清晰立場,參與活動籌委會,避免學生閱讀活動因個別團體的政治取態而變質,避免帶給社會不正確信息。康文署在回覆本報時,則首次提及會在活動完結後總結及檢討有關安排和成效。

政治色彩濃厚的教協,早前被揭發公然向中學生「播獨」,於原意作推廣閱讀風氣及提高中學生閱讀興趣而舉辦的「中學生好書龍虎榜」活動,在事先「篩選」60本候選推薦書目時「下手腳」,借機混入煽動「港獨」的《香港城邦論Ⅱ光復本土》一書,將其美化成「中學生好書」。

薦書籌委多教協理事

在事件曝光後,教協會長馮偉華回應時卻意圖卸責,稱「教協理事會並無具體參與評審過程」,後又發聲明表示候選書目是由公開邀請作家、校長、老師、家長、出版社推薦,再由學校圖書館主任和中文科老師組成的「普讀計劃籌委會」成員選出60本書目,而選書標準包括:一,題材健康、正面、具啟發性、富教育意義、文句通順;二,語文、勵志、通識等皆可;三,近年出版及於市面流通。

不過,教協未有解釋《城邦Ⅱ》一書為何能符合「健康、正面、具啟發性、富教育意義」等準則,及該本政治宣傳書籍為何能包括於「語文、勵志、通識」範疇內。

香港文匯報再翻查有關「普讀計劃籌委會」成員名單,發現該籌委會正是由教協理事擔任主席,成員中更有多名現屆及往屆教協理事及監事。惟教協兩次回應都對此隻字不提,更令人質疑「籌委會」獨立性。

康文署首承諾將檢討安排及成效

教協中人藉推廣閱讀的學生活動「播獨」,令與之合作多年的康文署客觀上成為「幫兇」。康文署發言人昨回應本報時指,「中學生好書龍虎榜」自1989年舉辦至今已26屆,署方與教協繼續合辦活動旨在提高中學生閱讀興趣,推廣閱讀風氣。

康文署指出,「一直以來,該活動由教協主理及全面負責所有統籌工作,包括公開邀請推薦書籍,再由教協轄下委員會選出候選書目,推行中學生投票選出十本好書,以及籌辦相關的典禮活動等。」

康文署強調,當局並不會參與任何推薦及選舉工作,其主要角色是為頒獎典禮提供場地及負擔部分開支,並在圖書館安排展覽。至於未來發展,康文署則首次表明會按當局一貫政策,在活動完結後總結及檢討安排和成效,以持續優化圖書館各項服務。

對教協借機「播獨」,不少教育界中人均大為震驚。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組主席張民炳認為,每個比賽或活動中的籌委會成員盡可能都應持有獨立身份,與大會機構沒有任何關係,確保當中的客觀及公平性。

教育界籲政府清晰立場參與監督

他續說,今次籌委會涉及多名教協理事及監事,質疑整個活動根本是「自己人做」,做法值得商榷,而當中的政治取態及主張意見或會偏頗,其書目選擇及評分會傾向「一面倒」。

香港教聯會會長黃均瑜亦指,教協理事會將選書責任推卸至活動籌委會身上並不恰當,特別是籌委會主席由理事擔任,「更加不可以置身事外。」

被問及康文署在事件中的角色,張民炳認為,其作為政府部門應該具有清晰的立場,建議可派員加入籌委會,與教協共同商討有關的書籍名單,「按現時情況來看,康文署只是名義上參與舉辦,但實際上的工作很有限度,日後必須檢討參與過程。」

相關新聞
教協薦「港獨」書 康文署合辦失察 (圖)
煽罷課「佔中」 毒害學子有「前科」
蚍げ伎 全港開心 (圖)
林鄭晤三議員 盼依民意挺普選 (圖)
反對派借水炮車拉布保「佔」 (圖)
李克強:不靠人幣貶值刺激出口 (圖)
內地4G料下半年減價 (圖)
自強悲歌 七旬翁報細歲做保安囚4個月 (圖)
尺撩錢箱盜鈔 九巴車長斷正 (圖)
利誘女性拍自慰片 網民轉售賺5萬 (圖)
綠藍的研「跟隊」申加價 (圖)
邊境購物城延期開檔 (圖)
「趕客」恐禍延暑假 工聯:港無旅業「真的會死」 (圖)
鴿黨通過辭中委 成智料投「阿湯台」
商務部否認外資撤離成「潮」 (圖)
內地治水掛u官員「烏紗帽」 (圖)
華府保安 包保不安 (圖)
「世越」海難周年 韓陷信任危機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