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唐三彩博物館展廳。當下的陶瓷業,若只能沿襲前人作品,則很難發展。本報河南傳真
工匠多下崗工人 大學生鳳毛麟角
隨着河南瓷器行業的飛速發展,行業後繼乏人的「短板」逐漸顯現。在選擇更加多元化的當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一代,願意投身到瓷器行業已經不多。但在這個行業裡,若不能以良好、系統的專業知識為支撐,縱然有再多的從業者,也僅停留在「匠人」層面,難以推動行業發展。如何為行業發展培養更多人才,成為河南瓷器行業面臨的新難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靳中興、劉蕊 河南報道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孫軍介紹,目前河南的瓷器從業者多停留在傳統的作坊式師徒傳承的層面,燒製技術的沿襲,從業者的自身水平,已經制約了瓷器工藝的創新。他借用一個關於鈞瓷故事來說明專業知識的重要性:鈞瓷在燒製過程中為了使釉變中出現紅色,往往需要加入少量的銅,但是,這個技巧並非來自專業人才的反覆試燒總結,而來自一個偶然的機會。據說在宋代,一個從事鈞瓷燒製的作坊裡,有一天來了一位修理銅具的工匠,在修理完銅盆之後,地上灑了不少銅屑,這就使得用這些土拉坯製成的鈞瓷呈現奇異的紅色釉彩。起初,這家人並不知道產生紅色釉變的原因,經過仔細查驗,發現了其中奧妙,從此,銅就成為鈞瓷當中重要的元素。
「這是鈞瓷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偶然事件。」孫軍說,「但是,瓷器的創新和發展並不能依靠偶然事件,而需要系統、有序的科學推動,這跟從業者的知識水平息息相關。」據他估計,景德鎮的瓷藝工作室可能達到上萬個,集聚效應吸引了全國的人才,而河南的瓷藝工作室,據他所知,不到二十個,差異明顯。
傳承缺人才 工藝無創新
「如果有專業人才對每一窯的瓷器進行土坯的成分、燒製溫度、色變程度進行統計,找出瓷器的燒製規律並不是什麼難事。」河南工藝美術館館長劉延忠說,但是這在人才缺乏的古代瓷界,無疑是一種奢談。
即便到了現代,人才斷檔依然威脅着這個行業的傳承。據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志鈞介紹,河南省瓷器從業人員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像晉文龍這樣本科畢業又能從事瓷器行業的,實在是鳳毛麟角。據他介紹,瓷器的創作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造型,一個是工藝。造型方面的手工拉坯更多是停留在技術層面的工匠活,而工藝則不同,需要極高的科學知識積累,沒有基礎知識只能沿襲前人,製作不出有新意的作品。
據記者了解,在取得卓越成就的新中國第一代陶瓷人中,除了楊文憲,還有徐國禎和晉佩章等,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在新中國瓷種發掘和復興的過程中,他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善於創新三彩藝而知名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郭愛和即畢業於洛陽師範學院藝術系。河南省工藝美術館館長劉延忠認為:「在漫長的瓷器發展歷程中,瓷器燒製經驗和技術之所以很少形成書面記載流傳下來,也和陶瓷從業者的知識水平低有很大關係。」
瓷器科研 至關重要
「新中國成立以後,瓷器能夠得到恢復發展,第一代瓷器科研工作者的推動至關重要,普通的瓷器工人作用微乎其微。」劉志鈞介紹,他還借用俗語稱這些工人為「昨天還是扛着鋤頭的泥腿子,今天搖身一變成為瓷器工人」。
在鈞瓷最大的產地禹州神垕鎮,目前從事瓷器行業的多為以前國營瓷廠的下崗工人,已經臨近退休之年,讓他們接受新的技術和知識相對較困難。而願意默默研究陶瓷的年輕人少之又少,他們在就業時往往把收入當成首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