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端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正值普選方案即將提交立法會審議表決的關鍵時刻,主管香港事務的三位中央官員王光亞、李飛和張曉明昨日在深圳會見立法會議員,並分別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傳遞了中央關於香港普選問題的四大權威訊息:一是中央落實特首普選的決心和誠意是一以貫之的,哪怕只有百分一機會,也會盡百分百努力爭取政改通過;二是人大「8.31」決定不只限定2017年, 2017年後也適用,不會改變也不可能動搖;三是香港社會支持政改通過的主流民意已經形成,很扎實、很穩固、不可逆轉,中央希望反對派議員能夠順應民意,否則將難逃「票債票償」命運;四是中央將反對派分為兩類,區別對待,對於極少數死硬派將堅決鬥爭,普選制度設計將其排斥在外,但對於認同「一國兩制」、認同憲法和基本法的「大多數的『泛民』朋友」,中央將會繼續溝通。反對派溫和人士理應抓緊機遇,擺脫死硬反對派的綑綁,走出「死胡同」,在政改上作出正確的抉擇。
有百分一機會 盡百分百努力爭取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講話中重申,中央堅定不移、誠心誠意地支持香港在2017年實現行政長官普選。無論遇到多大阻力,中央政府都會為此做出最大努力。確實,中央才是香港政改的「最大民主派」,否則,就不會把在中英聯合聲明中根本沒有提及的「普選」概念寫入基本法,作出莊重的法律承諾,更不會在全國人大常委會2007年底的有關決定中明確普選時間表。人大「8.31」決定為2017年「一人一票」選特首「開閘」,令香港在「五十年不變」的一半時間就能夠達致特首普選,正顯示中央的誠意和決心。
然而,由於反對派一再聲稱要綑綁否決符合基本法和人大「8.31」決定的普選方案,加上去年爆發非法「佔領」行動的嚴重干擾,令政改通過變得困難。但儘管如此,自特首普選討論啟動以來,中央和特區政府一直創造機會,與反對派議員溝通。去年中央就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上海與負責政改的官員交換意見,現在又派專責官員前往深圳與全體立法會議員舉行政改座談會,無非是希望有商有量落實普選。正如王光亞在會後強調,中央盡一切努力達致普選,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去爭取。
人大「8.31」決定不會改變長期適用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香港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在講話時再次強調,人大「8.31」決定是聽取香港各界意見和長時間研究後作出,是審慎的決定,不存在還未實施便改變的可能性。李飛並指出,人大常委會除有政制發展的決定權外,也有基本法解釋權,雖然「8.31」決定並非解釋,但蘊含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的權威理解,具有不容挑戰的法律效力。李飛的講話不但重申人大就特首普選的決定不可撼動,更重申任何方案必須嚴格按照人大「8.31」決定辦事,不容「鑽空子」或「摻沙子」。
李飛還強調,人大「8.31」決定清楚講明沒有限定只是2017年,而是從2017年開始,故各任特首實現普選都要按照「8.31」決定。反對派老是有一個幻想,今次否決,2022年會有他們認為「更好的方案」。李飛已經明確告訴反對派,如果普選方案被否決,無論是2022或2027年再啟動政改,都只會沿用人大「8.31」決定。反對派應拋棄這方面的幻想。
主流民意支持政改不能忤逆而行
落實普選是中央政府、特區政府以及廣大市民的共同期盼。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會上講話指出,香港社會支持普選法案在立法會通過的主流民意已經形成,而且很扎實,很穩固,不可逆轉。他說,「保普選、反暴力」大聯盟在9日內收集到121萬個簽名,具有可信度和震撼性,是實實在在的民意。他並反問,立法會議員作為「民意代表」,能不能明知民意取向卻視而不見甚至忤逆而行呢?
事實上,近期多個民調都顯示,支持通過以基本法和人大「8.31」決定為基礎的政改方案的比率,超過半數以至六成以上。反對派議員自稱是民意代表,理所當然要回應支持政改的主流民意。如果他們堅持否決政改,等如公然與主流民意為敵。張曉明提到,如果選民「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權利被橫加剝奪,必然會用選票表達他們的不滿和憤慨,「票債票償」恐怕並非危言聳聽。正是勿謂言之不預也。
區別對待反對派死硬派和溫和派
政改之難,在於死硬派一開始就將整個反對派牢牢地綑綁起來。對此,王光亞在講話中明確將反對派分為兩類,區別對待:一類是死硬派。他們打着「民主」的幌子,把香港視為獨立政治實體,勾結外部勢力,對抗特區政府,對抗憲制,對抗中央。王光亞將「死硬派」之外的反對派人士,友善地稱之為「大多數的泛民朋友」。他們中一些人的某些政見可能不同,但認同「一國兩制」、認同憲法和基本法,認同國家體制和制度。
王光亞將反對派區分為兩類,反映中央並沒有將反對派都一概歸類為與中央對抗。對於極少數死硬派,由於他們對國家對香港危害不小,中央將會鬥爭到底。「不仁者而居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就算他們僥倖當選特首,中央也絕不會任命。王光亞說得斬釘截鐵,顯示中央在普選的政治底線上絕不會退讓,死硬派妄圖通過普選奪取香港管治權只是白日做夢。相反,對於絕大部分溫和反對派人士,中央卻展示出善意、包容,願意在共同政治基礎上交換意見。中央既堅守立場,又展示誠意的表態,反對派溫和人士理應積極回應,並且在政改上做出推動香港民主發展的正確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