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婷芝)學習創業的理論框架,融會貫通創業家的實戰經驗,方為新手的創業上策。從事創新創業教育至少10年的孫洪義指,每個企業家的創業故事均有其獨特之處,成功因素因人而異,未必人人通用,正如吃中藥,要對不同體質的人對症下藥,因此,若只聽企業家的故事仍有所不足,學習創業的理論框架同樣重要。
創業路如藥方非通用
創業人士總愛向成功的企業家借鏡,鋪排自己的創業之路。不過,孫洪義認為,教授創業不一定要由創業家來教。由於每個企業家的故事不同,他們成功的因素亦有異,「創業如吃中藥,這藥我吃了合適,不一定那個人吃就合適。有一個通用(中藥)名單,但具體每個人(用藥)都不一樣。」
分析成功個案拓視野
「(企業家)清楚自己是怎樣成功,卻沒有時間研究其他企業家為什麼會成功。」孫洪義指出,企業家多注重自己的經歷, 很可能會忽略某些對他們來說不是很重要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可能對另一人創業成功與否十分重要,「故事好聽,但只聽故事,作用不大。」
從創業教育的層面看,孫洪義指出,首先要分析和整理一套創新創業的理論框架。為學生而設的創業課程內容,正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整理對企業家的研究,系統地綜合企業家成功特質和要素,「學生好像拿放大鏡看每一個企業家,每個人哪裡做得好,視野就比較闊。」此外,他會向學生提供自我評估工具,讓他們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創業。
孫洪義記得第一節課堂已被學生問到自己的創業經驗,他坦言,自己參與很多學生創業活動,但未試過創業,正如「很多教管理的教師,沒做過老闆,也沒有管理過一樣。」不過,他認為,教授創新創業教育本身就具備創業的特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