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炒散貨下炒合股 榨盡股民一分一毫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神股」近日接連爆煲,繼恩達(1480)、漢能薄膜(0566)、高銀孖寶後,上周數字王國(0547)連瀉4日累跌66%,大批撈底股民損手。證監已介入調查漢能有否涉操縱市場,市場人士指出,相比炒高派貨後轟烈爆煲引起廣泛關注,「向下炒」更難察覺,證監似乎長久以來對這種操作「冇符」。「向下炒」的黑莊會將跌至「仙價」的股份合併成「毫子股」再下炒至仙價,務求榨盡股民的一分一毫。近月大市成交暢旺,市場又出現合股活動,今年來已有近20公司宣布合股,小股民要警惕「向下炒」陷阱。
市場近來有多隻癲炒後爆煲的細價股,被外界視為「莊家股」「散水」,亦有一些懷疑由內地莊家利用微信平台操縱炒高的細價股下挫,相關莊家飽食遠颺。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證券業人士表示,目前股市莊家兩大「搵食」方法,離不開「炒上派貨」及「下炒合股」兩項。前者在「向上炒」的階段,有一段時間能讓散戶賺錢,但「向下炒」的股份,可能在股民入市後一直沒升過,純粹「接火棒」,他指一向會建議「中招」的股民「早走早着」。
頻繁合股再供股令人目眩
所謂「向下炒」,本港其中一個經典的例子,是德金資源(1163)。該股在2009年前,一直是一家務實的工業股,有盈利、有派息,但因公司先後引入新主要股東釀成內鬥,就懷疑淪為莊家股,股價不斷「向下炒」,由2010年年中起一直派貨,多次發新股、認股證,並兩次進行4合1及10合1比例的合股。結果股價由以前一直在11元之上,跌至0.215元,跌幅逾98%,股份自2014年5月16日起停牌至今,目前並面臨清盤邊緣,料復牌無期,小股東很大機會血本無歸。
最近期較誇張的例子就有中國農產品(0149),使用「0149」該股號的公司,自1986年前叫「港澳發展」起,至今起碼6度改名,據港交所披露易網站可查資料的最早1999年起,「0149」已改名「寶榮坤」,再變「中國數碼港」,第三度變「中國置地」,第四度變「珀麗酒店」,第五度變「中國高速」,再於2008年1月第六度變成今日的「中國農產品」。回顧歷史,該股曾於2003年8月、2010年9月及2011年6月,先後三次股份10合1,第三次合股後再1供30。到2013年12月,該股更40合1,然後以近90%的折讓1供15,每供1股可獲發1股紅股。到今年1月,該股再8合1,並以四成溢價1供8,對小股東簡直是「疲勞轟炸」。
經過多次的供股、合股後,一些股份在彭博報價機中,追溯其以前的股價,出現達150萬元1股的荒謬情況。
今年來近20公司宣布合股
「基本上,我一見股份宣布合併,我便毫不猶豫,建議即時沽出手上股份。」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指出,炒高股份需要貨源歸邊,才利及向上炒,相反,當大股東手上「不夠貨」,便會選擇「向下炒」。「一些大股東手上的貨不夠,可能只有5至6成,實難以將股份炒上,遂改而向下炒,務求收乾市場貨源之餘,並在當中大賺一筆。」
譚紹興表示,近期市況暢旺,大部分股份較易炒上,但今年以來,仍有近20隻股份宣布合股,反映有關伎倆「長用長有」。散戶一方面既要避免買入貨源高度歸邊的股份,也要提防買入慣性「合股」的「妖股」。
再發新股攤薄小股東權益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鄧聲興亦表示,上市公司將股份合併後,股價十居其九下跌居多,尤以細價股最為常見。由於合併股份後,股價增大了,賬面上股價提高及變相貴了,股價就容易「向下炒」,而主要股東再透過供股、發新股等財技,令股票供應再度增加,重新攤薄小股東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