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前新華社文體部副部長崔頌明邀請,六月七日欣賞了《曲韻咏芳菲--黎佩儀名曲酬知音演唱會》,並出席翌日舉行的「黎佩儀骨子腔藝術座談研討會」,內地香港兩地領導、學者和專家共同探討子喉骨子腔的形成、發展和承傳。
原來黎佩儀女士去年成立了「黎佩儀骨子腔研藝會」,致力推廣子喉骨子腔。本年六月開始,在佛山電台錄製節目,解說她的唱腔處理,當中有唱段示範,教人如何唱好骨子腔。
我認識黎佩儀的歌藝,始於選播她和梁漢威錄製的唱片。由於「威哥」的關係,我在節目選播唱片裡的兩首曲目「林沖別妻」及「怒沉百寶箱」,其後我的節目間中也會選播黎氏的歌曲,但對她的認識就像我對子喉骨子腔的認識一樣,十分膚淺。
談「骨子腔」,自然會聯想到它的始祖--鍾雲山。由於鍾雲山是「播音皇帝」鍾偉明的好友,憑藉「鍾大哥」的關係,有一段時間常常與「鍾Sir」鍾雲山品茗;在他退休前,還為他製作了十三輯的電台節目--《巫雨雲山一段情》,由他親自講述自己的從藝生涯。
「鍾大哥」曾經說過「骨子腔」並非甚麼特別的唱腔,而是由於「鍾Sir」十分注重儀表,打扮官仔骨骨,斯文有禮,符合粵人所說的「骨子」;而其唱腔亦「聲如其人」,因此圈內人便以「骨子」來稱譽他的歌唱風格。「鍾Sir」在節目裡也有類近的解說, 可見「鍾大哥」所言非虛。
我最初學唱粵曲,也是以鍾Sir 為師;我研習他的名曲《一段情》二十多年,到今天,手機還儲存了這首曲的歌詞,好待閒來溫習。就我個人的體會,鍾Sir 唱曲,溫文流暢,乾淨細緻,沒有特別的唱腔設計,聽起來卻十分舒服。每一位歌者也會因應個人的聲音特質及品味,創造自己的演出風格,何況「鍾Sir」是「玩音樂」出身,駕馭歌曲能力自然勝人一籌,但他卻不是刻意追求特別唱腔的人。
如果說「骨子」是雅致的意思,那麼,「骨子腔」的特色便是指一種雅致的演唱風格,而非特別的唱腔設計。■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