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統籌城鄉
1997年6月18日,中國內陸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掛牌,彼時的重慶只有1000多億元的經濟總量,肩負着老工業基地改造、三峽百萬移民遷建、366萬貧困人口脫貧、生態環境保護的歷史重任。
十八年風雨兼程,如今重慶地區生產總值已邁入「萬億元俱樂部」,年均增長12.2%;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異軍突起,老工業基地改造難題逐步破解;牽人心弦的三峽百萬移民「捨小家、為國家」,順利遷出;絕對貧困人口由366萬下降至20萬人;基本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並將五年內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城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慶正着力改革、提速開放,2015年第一季度,重慶GDP同比增長10.7%,領跑全國。■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蕊 重慶報道
產業轉型 城市蝶變
作為老工業基地,重慶直轄之初支柱產業「黑、粗、重」,十八年來,重慶不斷調整工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開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如今,重慶工業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和傳統優勢工業三大板塊齊頭並進的發展態勢。
初夏時節,位於沙坪壩區的西永微電子園,一派繁忙景象。這個昔日偏僻的郊區,如今每天生產筆記本電腦10餘萬台,聚集着「惠普」、「宏碁」、「華碩」等世界級品牌,已然成為全球知名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在重慶兩江新區,「國際雲計算基地」建成,4000萬台的成像打印設備、交換設備、服務器、顯示器在這裡生產;南岸區「國家物聯網產業示範基地」,以應用為突破口,率先突破了物聯網產業化瓶頸;直轄之初年產汽車僅10萬輛的長安集團,已掌握新能源整車控制、電機控制、動力電池管理等核心技術,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創新的領跑者。
產業轉型的同時,重慶也正在完成城市轉型的蝶變。
2014年12月25日,隨着大型橋吊將一個標有「1000000TEU」的集裝箱徐徐吊起,重慶港集裝箱年吞吐量歷史性地突破100萬標箱,十八年時間,從幾十標箱到如今100萬標箱,重慶港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也標誌着重慶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如今重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總數達到30家,總資產超過200億元,總量居中西部前列,重慶日漸成為長江上游金融中心。
融入國家戰略 打造開放平台
隨着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重慶開始全面對接與融入國家戰略,並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腹地和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的戰略目標。
2014年,重慶的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得以縱深推進,構建大通道、大通關、大平台開放體系,形成了寸灘水港、江北機場、團結村鐵路中心站三個開放口岸和多個保稅開放平台。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成為中歐貿易陸上貨運主通道,在組織返程貨源、開通國際郵運、開放鐵路口岸、獲批汽車整車進口口岸、設立鐵路保稅物流中心、班列提速降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面向「一帶一路」大市場,重慶還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有多家重慶企業「走出去」到海外發展,「一帶一路」海外承接項目已超20個。其中,一家大型國有工程承包企業已成功在東帝汶拿下一個大型公路建設項目,首期承保金額就超過了1000萬美元。
統籌城鄉發展 拓「分區治渝」
重慶是直轄市體制、中等省構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城鄉區域差距大。直轄以來,重慶歷任主政官員對城鄉統籌都十分重視,相繼出台了「三大經濟區」、「四大工作板塊」、「一圈(主城一小時經濟圈)帶兩翼(渝東北、渝東南)」戰略。
在此基礎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深入調研重慶市情,發現重慶市下轄38個區縣功能定位還不夠清晰,產業存在同質化現象,資源優化配置亟待加強,渝東北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武陵山區生態環境約束嚴重。
2013年,重慶濃墨重彩地推出「五大功能區戰略」,即按照全市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人口承載力不同,將全域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與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五大主體功能區。
五大功能區中,「都市功能核心區」被定位為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強大、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大都市中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被定位為先進製造業的集聚區,集中體現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力和服務影響力;「城市發展新區」被定位為全市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被定位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武陵山綠色經濟發展高地、重要生態屏障、生態民俗文化旅遊帶和扶貧開發示範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被定位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和特色資源加工基地。
2014年,以「五大功能區」發展戰略為引領,重慶交出了良好的成績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65.40億元,增速全國第一,達到10.9%。
劃定生態紅線 實施五大環保行動
長江流經重慶600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大,石漠化嚴重,佔三峽庫區絕大部分面積的重慶,肩負着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保護全國最大的淡水資源庫及三峽庫區生態安全的重任。
直轄以來,歷屆重慶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重慶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孫政才到重慶履職的第5天,即前往三峽庫區的萬州和雲陽,強調要進一步強化生態環保意識,實現三峽庫區的永續發展。
孫政才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五個決不能」: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能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取所謂的金山銀山,決不能以影響未來發展為代價謀取當期增長和眼前利益,決不能以破壞人與自然關係為代價獲得表面繁榮,決不能對環保突出問題束手無策、無所作為,對苗頭性問題疏忽大意、無動於衷。
兩年前,重慶出台政策,投資588億元,開展「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目標是到2017年,重慶主城區空氣中PM2.5年均濃度比五年前年下降16%;長江、嘉陵江、烏江幹流水質達到國家考核要求,主要次級河流水質達標率達到95%、其餘河流和湖庫(主城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實現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低於54分貝,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低於67分貝,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88%的目標;實現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5%,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
截止2014年底,重慶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44天,同比增加38天;地表水水質總體良好,三峽庫區水質良好,長江幹流水質為優。重慶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