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全民鬧爆:灰心者舉灰傘 憤怒倒豎拇指


放大圖片

■在立法會大樓外支持2017年特首普選決議案的市民向同場支持否決決議案的示威者倒豎拇指,並高呼要反對派議員「票債票償」。 劉國權 攝

大聯盟批違民意 籲市民投「正氣一票」要反對派「票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庭佳)「我宣布議案被否決。」當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昨日在立法會說出這句話時,在立法會大樓外支持2017年特首普選決議案的近千名市民,有人失望,有人憤怒:失望者即時舉起灰傘,表達對結果灰心,及為決議案被否決默哀;憤怒者向同場支持否決決議案的示威者倒豎拇指,並高呼要反對派議員「票債票償」。「保普選 反暴力」大聯盟其後發表聲明,批評反對派立法會議員違背主流民意,為一己政治私利,一手造成「6.18否決」,並呼籲選民在未來選舉中投下「正氣一票」。

大批來自社會各界支持普選的團體和市民,一連兩日守候在立法會大樓外,等待決議案付諸表決的一刻,並為在會議廳內駁斥歪論的建制派議員送上支持。昨日中午,決議案被否決的消息傳出後,眾人無不失望,搖頭嘆息;相反,同場支持反對派的示威者沾沾自喜,歡呼、拍掌、擁抱之餘,更重複喊道「我要『真普選』」這句反對派掛在嘴邊的口號。

反對派休想議席有進賬

面對如此「贈慶」方式,支持普選者表現克制,只向「對家」倒豎拇指,並高呼要反對派議員「票債票償」。有人指,自殖民統治時代已等了普選良久,現在還要再等至少10年,自己一票就這樣被反對派白白剝奪,心情實在非常憤怒。有人更直言會把「票債票償」這口號付諸行動,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及下年的立法會選舉,反對派休想在議席上有進賬。

帶領集會的「保普選 反暴力」大聯盟發言人周融在台上嘆道,香港民主夭折了、被殺了,並荈健|人士默哀1分鐘,全場低首不語,有人甚至舉起灰傘,表達對表決結果灰心,而部分建制派議員也到場向集會人士致意。

周融:輸一仗 「聽日贏返」

周融之後接受訪問時表示,昨日是香港民主黑暗的一天,但呼籲支持普選者不要悲傷,縱使昨日輸了一場仗,但不是永遠都輸,「今日輸驉A聽日贏返」,而反對派會輸掉一整場戰爭,「今日佢]否決鰿F改,否決鱄輕銗薔D向前行。但我可以話畀你聽,香港民主一定可以到薄A我們頭先都話,下一關,2016,票債票償!」

他認為,港人現在應該放下政治爭拗,重過正常生活,因為政治重要,民生更重要,又說保普選的工作也至少要維持「十年八年」,自己有生之年都會做保普選的工作,並希望會有更多較年輕的人士加入。

大聯盟批反對派為私利否決

「保普選 反暴力」大聯盟其後發表聲明,指昨日是港人必須銘記的一個日子,並將載入香港史冊:反對派立法會議員悍然違背主流民意,不顧全社會的規勸,為一己政治私利,否決了決議案,葬送了500萬港人2017年「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歷史性契機。

大聯盟批評,「6.18否決」嚴重堵塞香港根據基本法循序漸進、最終達致全面普選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令香港民主政治的推進遙遙無期,而一手造成「6.18否決」的「泛民」議員,以自己的行動宣告,他們作為所謂「民主派」的時代已經結束,與民意為敵的反對派才是他們應有的稱號。

籲已簽名未登記者盡快做選民

大聯盟呼籲曾經參加簽名、但未登記做選民的香港市民,盡快登記做選民,同時呼籲所有選民在未來的選舉中都應憑良知、講公道,走進票站,投「正氣一票」、投香港前途一票。

他們又希望,香港市民繼續以冷靜理性的態度,以「落實(香港)基本法,爭取真民主」為口號,最大限度地團結一致,回到求同存異、共商前途的軌道上,共同彌補過去造成的社會撕裂,孤立和譴責激進破壞分子,珍惜和維護香港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道路曲折,前景是否光明 ? 香港是我家,全靠你我他 !」

相關新聞
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少數議員:阻港民主進程 頑固對抗中央 (圖)
外交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港民主 (圖)
港澳辦:政制原地踏步 背離主流民意
中聯辦:否決普選法案 須負歷史責任
特首:放下爭拗 為港打拚 (圖)
建制派立場態度 CY:值得肯定
日內宴請建制派議員
林鄭:冷靜思考 重新出發 (圖)
袁國強:「先普選立會」違憲制
政府重啟「五步曲」 現屆不能也不會
建制派斥「普選殺手」害港人 (圖)
幫發叔償心願 退場「甩漏」歉疚 (圖)
曾鈺成遺憾 盼港務實減陣痛 (圖)
心繫「一定要投」無離場 (圖)
反對派妄想重啟「五步曲」
各界批反對派圖令港空轉內耗 (圖)
劉兆佳:所有人都是輸家 (圖)
網民:普選入「掘頭路」 反對派須負責
行會非官守議員:信港府續緊守崗位
宗教領袖籲合力維護繁榮安定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