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訟黨「搞激」無出路 湯家驊割袍斷「議」


放大圖片

■湯家驊昨日宣布即時退出公民黨,同時辭去立法會議席,10月1日生效。 莫雪芝 攝

即時退黨 辭立會職10月生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佔中三丑」發起的違法「佔中」撕裂社會,各反對派政黨進一步趨向激進。公民黨創黨成員、立法會議員湯家驊昨日宣布退黨,及辭去立法會議員職務。他稱,當日組黨是為了爭取政治較中立的港人成為「民主支持者」,以「執政黨」的思維議政,但自2009年底開始,他察覺公民黨所走的路線與該理念日漸偏離,而他個人無力改變,倘繼續「忠於自己的政治理念」,其言行可能會被視為分裂反對派,故他決定退黨。政界人士普遍認為,湯家驊是次退黨,顯示各反對派政黨自「佔中」趨激進,已容不下不同意見者,凸顯他們「假民主」的本質。

在昨日舉行記者會宣布退黨及辭任立法會議員一職前,湯家驊首先公開發表了《致各公民黨兄弟姊妹書》。他在信中指,在9年半前,他花了一年時間說服了原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余若薇、梁家傑和吳靄儀共組公民黨,「當日組黨的理念和目標,是要爭取政治較為中立的港人成為民主支持者,以執政黨的思維議政,最終成為真正的執政黨。當日之高瞻豪情,奈何今天不再!」

6年前察覺日漸偏離創黨理念

他續指,自2009年底,他開始察覺公民黨所走的路線,與當日創黨的理念日漸偏離。他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令該黨致力於吸納更多政治傾向較為中立的港人,更希望公民黨能成為與中央建立關係較為正面的首個民主黨派,「可惜經過近5年的不斷努力,太遙遠和不切實際的,竟然只是我個人的政治理念!」現實已證明了公民黨與他創黨之理念「已偏離太遠」,故他決定退黨。

湯家驊昨日在記者會上宣布他的「兩個決定」時,五度泣訴自己退黨的心情。他在鞠躬向支持者致歉時已經泣不成聲,停頓一會後始交代自己已向公民黨遞交退黨信,即時脫離公民黨黨員身份,又向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書面辭去議員職務,於今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五度泣訴考慮退黨困擾逾5年

湯家驊在談到過去多次欲退黨時,也多次未說話即哽咽流淚。他說,是次並非倉促的決定,退黨一事已困擾了他5年多,自己在這段期間曾多次考慮退黨(見表)。他自爆,有關的退黨及辭職信是自己在去年8月31日時撰寫的,但當時被其助理游說他,應嘗試在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框架方案下尋找出一條新路向,才把退黨的想法擱下來。

他又解釋,自己當初是以公民黨成員的身份參選立法會,他不知道當日投他一票的選民是支持他本人還是支持公民黨,為符合「公義」,加上他覺得在議會起不到任何作用,今日的議會也令他有些失望,自己在「無得揀」的情況下,決定一併辭去議員一職,這是一個「最小傷害」的決定。

強調與中央溝通是港唯一出路

湯家驊強調,他了解到與中央溝通是唯一出路,「無溝通就無辦法商議。」就算中央不願意溝通,他們都要繼續說服中央。自己一直願意為反對派「搭橋」,早前就曾為普選問題「搭了橋」,可惜反對派拒絕上橋。在特首普選決議案被否決後宣布退黨,是一個「好時機」。假如自己留在議會,繼續忠於自己的政治理念時,其言行可能會被視為分裂反對派。

他續說,自己選擇在10月1日離職,是希望照顧一班跟隨自己11年的助理,讓他們有足夠時間尋找新工作,他個人也希望完成今個立法年度的事務。在他辭職後,在上屆立法會選舉時,在名單排名其後的公民黨成員楊岳橋就會較有機會通過補選接替其議席,只要在補選中取回議席,自己與公民黨就「互不拖欠」,可以「瀟灑」地推動自己的「第二條路」。

湯家驊稱,他雖辭去立法會議員職務,也不計劃再參選立法會,但不代表他會終止其政治生涯,而是透過思想形的「民主思路」平台,繼續為香港尋找「第二條出路」。由於議會是黨派鬥爭之地,他相信議會外的效果未必較議會內差。

相關新聞
訟黨「搞激」無出路 湯家驊割袍斷「議」 (圖)
建制議員:反對派不容稍顯理性者
湯家驊致公民黨成員全文
「黨友」談笑風生無挽留
湯家驊退黨過程
新界東補選 各黨虎視眈眈
香港「泛民派」實為「反民派」 (圖)
添美帳篷限明日前搬走 (圖)
話你知:帳篷藏滿危險品 議員攜燃油「裡應」 (圖)
各界支持依法清障 籲示威者和平離開
特寫:反對派搶「插旗」 爭做「激進之王」
林鄭:民主止步 民生闊步 (圖)
袁國強:修改基本法不切實際 (圖)
田北辰引《Imagine》勸反對派認清正途
胡漢清批反對派騙港人
特稿:立會新東補選 大約在冬季 (圖)
話你知:親「獨」勾「外」 訟黨「激」歪
「正義」祭反對派 批違民意反政改 (圖)
學者:棄爭拗借「一帶一路」再起步
陳健民促同道勿只顧選舉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