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沖
從美日等國極力阻撓到多國積極申請加入,從提出籌建倡議到協定塵埃落定,短短一年多時間,覆蓋五大洲,囊括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的亞投行,昨日終於初露端倪並有望於年底正式開張。近年來,從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到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再到現在的亞投行,中國積極倡導、參與推動組建新的多邊開發金融機構,不斷深耕多邊金融機制,開啟了經濟外交新模式。
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持續低迷,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的弊端日顯,美元霸權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突出,國際社會一再呼籲要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但全球金融體系改革卻一直停滯不前,經濟發展中的超前,並沒有改變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治理中的滯後地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體系中仍然還是「小夥伴」,並非主要成員。
為了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和謀求應有發展空間,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中國,近年來開始積極革新金融外交,除了繼續推動現有國際金融機構改革、開拓人民幣國際化的空間外,中國亦展開新的多邊金融外交攻勢,開始發力倡導並全力推動或積極參與組建新的多邊開發金融機構,並形成三大支點: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亞投行。
但是,中國的創新之路並不平坦。雖然早在2010年,中方就已提出成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建議,但直到現在,由於種種原因,仍然停留在政策倡議與概念階段,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金磚國家開發銀行2013年正式成立,但迄今各方仍未就「金磚結算貨幣」或本幣自由兌換等問題達成一致。
在亞投行的倡議與組建推進過程中,中國明顯吸取教訓,採取了不同於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策略,不再只是倡議成員和推動者之一,而更為積極主動走上前台。中國是亞投行的倡議國,也是籌建亞投行首席談判代表主席國,在組建過程中扮演着主導性引領的角色。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在穩步推進與現有國際金融組織合作的同時,也勇敢地邁開「第二條腿」走路,開始以主導形式推動組建和完善新的多邊開發機構,向建設性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邁出新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