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過粵劇和「海派京劇」的關係,比「京派京劇」密切。在這個專欄,我曾經介紹過粵樂大師呂文成在上海對二胡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把二胡外弦由絲弦換為鋼弦,並採用了兩腿夾持琴筒的演奏方法,成功地製成了高音二胡(簡稱「高胡」)。尹自重在上海隨司徒夢岩學習樂理、記譜和小提琴演奏,後來又跟旅居上海的菲律賓樂手李嘉士頓學習小提琴,更把小提琴引進粵劇戲班。粵劇大師薛覺先上世紀二十年代赴上海結識唐雪卿,憑着唐雪卿的關係,薛覺先結交了周信芳、高雪樵等文藝界名人,這對薛覺先提高藝術修養、以至後來對粵劇的改革發展奠下了良好基礎。其他粵劇大師馬師曾、新馬師曾等人都曾經到上海學習,並把所學豐富自己的表演。所以,說粵劇學京劇,原來漏了兩個字-「海派」。
回頭再說「京派京劇」和「海派京劇」。驟眼望去,好像是武林兩大派對峙,其實「海派京劇」是由「京派京劇」衍生的。
「京派京劇」由「前三傑」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和「後三傑」汪桂芬、譚鑫培、孫菊仙等鬚生前輩的京劇藝術形成為一門完整系統的京劇藝術。他們建構起京劇唱念做打的基本範式,逐漸形成京劇表演的規範和傳統,後人以此形成一套評價京劇伶人的標準,遵循這些範式、標準就是「京朝派」;逾越這些範式、標準則為「外江派」或「海派」。
「海派京劇」始成於晚清時代。當時北京有許多科班培養大批京劇人才,出科後四處搭班。上海為通商大埠,使北京伶人趨之若鶩。他們在上海演出久了,漸漸知道滬人皮黃知識比北京人淺薄,比北京更易立足,所以大多不願再回北京。 長期在上海,自然入鄉隨俗,迎合上海觀眾的口味,從北京帶來的整本戲、折子戲演久了,味同嚼蠟,上海人自然生厭。各戲館開始編排新戲、運用機關佈景,加上滬人對於皮黃的發音吐字,只因不通北語,自然很難於明瞭,一般胡調伶人乘機夾用蘇白,如此觀戲的人固然易於理解,但是皮黃成規卻逐漸廢弛了。在不同的環境下,北京的京劇保持了傳統而少革新,上海京劇逾越傳統而有多方面深刻的變化。因此,北京的京劇界批評上海京劇以唱做力投時好,節外生枝,度越規矩;而京派優點是善於剪裁、乾淨老當。■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