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檢討督導委員會昨日公佈首份大型檢討報告,提出多項建議。本港一方面面臨人口老化、公營醫療需求壓力持續增加的挑戰;另一方面,公立醫院聯網被指山頭林立、資源分配不均,導致醫療服務質素參差,引起市民不滿。特區政府下決心檢討公營醫療服務,對公立醫院進行適切改革;而檢討報告提出的不少改善建議,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服務宗旨,但需要當局採取切實有效的具體措施加以落實,才能真正加強公營醫療系統的管理,改善服務和運作。
此份報告是醫管局成立近25年來,就管理及組織架構、資源管理、人事等多個範疇進行的首次全面檢討。報告提出10點建議,目的為協助醫管局善用資源,作好準備,有效應對人口老化、慢性病患增多及隨着醫療科技發展及醫療成本不斷增加所帶來的挑戰。近年來,公立醫院聯網遭人詬病,山頭主義盛行,資源分配不均更成為結構性矛盾。醫管局分配各聯網資源,並不根據人口比例,大醫院的聯網獲分配較多資源,照顧更多病人的弱勢聯網卻經常資源不足,影響醫療服務質素、打擊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士氣。在這種背景下,這次檢討提出的建議自然令社會高度關注。
此次公佈的檢討報告認為,現行七個聯網安排恰當,並根據現實運作狀況微調九龍中、九龍西聯網界線,將黃大仙區由九龍西撥入九龍中醫院聯網;同時報告建議,醫管局應採取以人口為基礎的資源分配模式,提高聯網間資源分配的透明度及一致性。這一方向,有利於對長期困擾公立醫院的弊端作出根本性的改革,因為如果各聯網的運作架構、資源分配比例維持不變,個別微調就難以達到人口與資源的合理分配,因而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醫療服務質素難以明顯提升。
針對輪候時間過長這一市民怨氣最大的問題,報告指出醫管局要有全面計劃縮短專科門診及急症室輪候時間,當中包括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等。當出現人手短缺或服務需求激增時,醫管局要加強中央統籌角色,調配人手。政府已預留11.7億元作一次性額外撥款,協助醫管局推行改善措施,當中包括優化新界西、新界東、九龍東3個聯網,招聘退休醫生解決人手短缺、加強員工培訓。為解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仍不失為有效之策,醫管局應鼓勵更多私家醫生參與計劃,減輕公立醫院壓力,縮短輪候時間,讓更多市民受惠。
此份花了一年多時間研究提出的檢討報告,建議的只是大方向,具體可操作的計劃尚待進一步細化制定。公立醫院架構龐大,重新分配資源、重整架構,問題複雜、難度不容低估。但是,公營醫療服務對市民健康影響茲事體大,困難再多,難度再大,當局都要拿出勇氣和智慧,除弊興利,落實以民生為本的施政理念,為民造福。
(相關新聞刊A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