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讀周奉真詩集《此身未忍負流光》
我知道,一定有另一種澎湃的詩意,若地火一般,燃燒在地平線上。它豐沛,充盈,渾圓天成,有着獨立的美和質地,卻為眼前這個喧囂的詩壇習焉不察,充耳不聞。我還明白,在所謂的詩人之外,另有一些人秘密地保有抒情,帶着鮮烈的立場與愛,冷眼向洋,叩問生命和自己,卻從不說出。--這些詩意纏身且低於塵埃的人,這些在寂靜中堅守的人,構成了另一種坐標或文本,需要重新去發現,同時也催逼着我們去檢視自己。
無疑, 周君奉真先生歷二十餘年之功,創寫編訂的首部詩集《此身未忍負流光--默緣堂廿年吟草》,便在上述我所指認的範圍之內。■文:葉舟
《此身未忍負流光》涵括了奉真先生自1994至2015年間的649首佳構。這一本層巒疊嶂、雜花生樹的詩集,既有作者詠史寄情、訪朋問友的慷慨篇什,也有作者大地漫步、指點山川的瑰麗想像;既有懷人感物、判斷四序的沉着書寫,亦有他雲遊宦海、長途奔襲當中的點滴記錄。二十餘年來,奉真先生一直遊走在文壇之外,躬身硯田,伏首芸窗,不事聲張,過着一己的詩意生活,然而可貴的是他始終保持着對當下詩詞創作的敬意和追索,不斷地汲取營養,剔除糟粕,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逐漸形成了具有濃烈的個人風格的抒情方式。該書雖說是奉真先生的第一部詩集,但他對詩詞技藝的研磨與挑剔,對自己作品的審慎和打磨,卻已經進入一個高手的行列。
也許,正是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吟哦歲月中,奉真先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爬梳與體悟,對古典詩詞所具有的形式美和內容美的高度集合,以及對聲韻之美和對仗之美如何跟當下的社會生活產生共鳴,都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並訴諸具體的詩行之中。在自序《童蒙者拾其香草》一文中,奉真先生如此捍衛道:「......恰是這種格律『約束』,使真正的詩家詞人,對語言的運用因難見巧,自律生新。他們對文字形音義的千變萬化、藝術聯繫及各種連鎖作用,吃透至極,運用出神入化,使詩詞富有均齊美、節奏美、音樂美。」在這一點上,奉真先生確立了自己的標高,那就是向唐宋看齊,向李杜致敬,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系統閱讀了奉真先生的詩作,不揣冒昧,我以為以下幾點乃是關鍵詞,也是通向這一片詩詞密林的不二捷徑:
精神性
無疑,精神性是一首詩詞最迷人和最絢爛的底色,當然也是一首詩詞在建構當中需要仔細塑造的屋宇或骨骼。丹青難寫是精神,但一首失卻了精神底色的詩詞或畫作,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論如何也不會飛翔和高邁起來。惟有精神性的豐沛和彌散,一首詩詞的內在格局與它所稟賦的闊大氣象,方能像一束顫慄的思想的閃電,穿透時空,為人們所記取。
在這一點上,奉真先生有着清晰的認知。他說:「昔年曹孟德、杜子美之煌煌詩篇,後人皆目為『詩史』--他們偉大的詩篇,是那個時代的風雲史、悲喜史。予豈敢妄稱沾溉前賢之咳唾餘瀝?然不佞淺詩陋詞,就個人而言,實則是行藏的歷史,記憶的倉庫,憂樂的抽屜。愚意以為,每個生命的背後,都有其悲歡離合史,而這些常人生命史的點滴,差可匯總、豐富、還原真正的時代史,真誠的國家史。」(引自序《童蒙者拾其香草》)
洵不虛言。奉真先生在個體的書寫中,也正是秉持了這種精神惟上的格局與氣象,才使得他筆下的文字元氣淋漓,詞鋒銳利,汗漫滔滔,氤氳一片,踏足於大地之上,目射於古今之遠,令人捧讀之下有一種酣暢的陶醉感,豁然,通透,繼而身心肅穆,莊嚴頓生。諸如:
「霜風漫卷,看寒雲壓岸、黃河明滅。隴阪關山千丈雪,認取馬傷冰窟。古磧灘頭,金關故壘,倚劍皋蘭兀。英雄陳跡,只今磷火枯骨。∕漢室霸業烽煙,迢迢絲路,遺珠金城關。曾記盤雕過紫塞,商旅駝鈴清越。投筆書生,功名縈夢,自笑生華髮。桑田成海,當頭依舊明月。」(引《念奴嬌.金城懷古》)
又如:「難得天高雲淡,正宜眺望憑欄。澄清玉宇僅輕寒。聞道虎驚魂斷。清濁興亡治亂,無需再發長歎。且看踏石印千端。多少庶民點贊。」(引《西江月.有感》)
深沉感
猶如奉真先生窗外的那一條黃河一般,即便再激越再洶湧的大河之水,如果沒有了深沉寬闊的河床來依托,如果失卻了蜿蜒不絕的河岸去護持,那它也將喪失了自己的雷霆之勢,萬千氣象。深沉感是這部詩集的一個顯著標籤,它來源於奉真先生對傳統文化的浸淫與思考,也源自他長期以來在文化領導崗位上的見識和深入挖掘。恰是因了這兩方面的原因,便使他在實踐和理論上有了一種荷擔的勇氣,一種傳承的使命。
奉真先生說:「......所以古人作詩尚『真』,提倡『為情造文』,反對『為文造情』。在今天,這依然是指導我們寫作古典詩詞的圭臬。這就要求作者帶着深沉的感情,對事物細心觀察,認真體驗生活。春雲夏雨,秋蟲冬雪,花開花落,往往是我們的緣情之端;登臨山水,夜雨青燈,風雲變幻,常常觸動肝腑,發聲為乾坤清氣。」(引自序《童蒙者拾其香草》)
是的,這種荷擔的勇氣,就像寬闊的河床,這種傳承的使命,也好比是峻峭的河岸,有了這兩者的自覺與勃興,深沉感便如蛟龍沉潛,一脈千里,而在詩詞的氣象上,又表現為雄渾、遼遠,勢大力沉。例如:
「夜何其、秦月照河西,長車走長廊。過玉關風吼,敦煌日落,大漠蒼黃。依舊陽關古道,遺壘斷城牆。飲馬冰河處,西認天狼。∕漫數千年往事,莽祁連無語,惟剩滄桑。想張騫持節,衛霍掃胡羌。劍影處、飛沙走石,夢功名、投筆也昂藏。英雄路,正堪回首,標漢追唐。」(引《八聲甘州.夜過河西走廊》)
又如:「繁花枝滿草叢生,惟有春風不世情。青史百年人始貴,屆時幾個擅聲名。」(引《蘭平道中春感八首》選一)
真摯感
建立在精神性基礎上的一番書寫,還必須有一種真摯的感情,去拓展一首詩詞的廣度與深度。在奉真先生的這部詩集裡,真摯感體現在他對人生和事物的熱烈判斷,對情緒的精準掌控,對語言的細心錘煉和打磨上。卡爾維諾曾說,準確是最優美的語言。正因如此,奉真先生在二十餘年的不輟寫作中,逐漸磨礪出了一種語言的穿透力,一種簡約、凝練、沉吟的風格,並使內心的真摯情懷貫注其中,平平仄仄,爍燁光華。
林東海先生說:「......(奉真)所長在一『真』字,正切其『奉真』大名也。筆下所流露者,無非真情。其語言平易切實,清朗空靈,上承唐詩餘脈,中切宋詞流風,故似有詞語入詩之鮮活,無辭藻之堆砌,避典事之羅列,是以通而不塞,簡而能明,讀來有爽朗明快之感。」(引《默緣堂廿年吟草》序)
是的,一首詩詞僅有了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它必須在內部的肌理、韻律和字詞間,以至眼界和情懷上貫穿一種滾燙的真摯感,使之發散,使之漫漶,像月光下的銀子一樣光芒。這種真摯,小到一草一木,大至社稷蒼生,皆是詩人去安放靈魂的所在,也是詩人構築自己天地的關鍵。--說到底,這種真摯感就是一首詩詞的美妙溫度,也是一個詩人畢生所求索的格局與氣象。例如:
「東望神州三萬里。關河隱隱路迢遞。千嶂翠煙逢晚霽。涇水逝,秋風誰解登臨意?∕自古崆峒形勝地。憑高豪傑雄心起。指點書生揮才氣。俱往矣,古碑摩遍懷風義。」(引《漁家傲.望遠》)
再如:「風送香。正端陽。香艾青青絲線長。蘭香透彩囊。∕醉雄黃。憶瀟湘。低唱離騷九曲腸。懷瑜傷此邦。」(引《長相思.端午》)
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
拜讀了奉真先生積二十餘年心血所結撰的這一部詩集,我似乎還從字裡行間中看見了五種元素--靈魂、情感、思想、腳步和勇氣。無疑,這部作品就是奉真先生自己的心靈史與成長史,現在它出版發行了,亦將歸入邈遠的時間長河中去,作為一個詩人生命的發言,作為一個人不曾虛度的證據,有待更廣泛的傳佈,有待更多的讀者去傾聽。
對於一位砥礪執守、經年寫作的人來講,文學或許就是一種福報吧。二十餘年過去了,流光畢竟不負周郎,祈願奉真先生更上層樓,帶來更新更美的詩篇。
《此身未忍負流光--默緣堂廿年吟草》周奉真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6月北京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