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抗日烽火燃平山 英傑群起赴國難


放大圖片

■八路軍115師指揮所。 網上圖片

提起革命老區河北省平山縣,大家多會想到著名的西柏坡,以及毛澤東在這裡指揮三大戰役、中共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等等。但是人們不太了解的是,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平山一直是中共晉察冀邊區最活躍、最堅強的抗日根據地,這裡建立了「平山團」等抗日組織,誕生了不少紅色人物;且「平型關大捷」後,這裡還發生過「溫塘戰鬥」和「辛莊慘案」。日前,本報記者親赴平山縣,探訪這裡的抗戰記憶。■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一龍、張帆 河北報道

從平山縣城出發,沿省道往西行,大約20公里就到了該縣的溫塘鎮。該鎮因地下溫泉而取名溫塘。自漢武帝在此發展溫泉沐浴療疾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泉水是國內外罕見的高溫弱鹼氯化硫酸鹽氡泉。各地前往西柏坡紅色旅遊勝地參觀的遊客,大多都愛選擇溫塘作為休息住宿的落腳點。而遊客們卻不知道,距離溫塘僅10公里的辛莊村,1938年1月22日,八路軍115師在這裡進行了一場震盪日寇的溫塘戰鬥,殲敵千餘人。而惱羞成怒的日寇當日就對辛莊村民進行了野蠻的屠殺。

日寇中埋伏 辛莊慘案報復

記者從平山縣黨史辦獲得了一部分珍貴的歷史資料: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寇,取得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捷」。而後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寺內壽一對太行山區的八路軍恨之入骨,加強了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

1938年1月22日,日軍第五師團21聯隊1,000餘人向溫塘進軍,企圖匯合井陘日軍,對八路軍根據地進行掃蕩。收到這一情報後,115師344旅和晉察冀軍區第4、第5支隊奉命提前做好準備,在敵人的必經之路設伏,準備進一步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115師688團是此次伏擊戰的主力部隊,團長陳錦秀是平型關戰役參戰指揮員之一。他將指揮所設在一個高地上的叢林內,命令部隊在平山溫塘鎮辛莊至南紅岸寨之間佔據有利地形。

在八路軍的猛烈攻擊下,日軍損失慘重,只能堅守待援。在被圍日軍即將被全殲之際,增援日軍才抵達伏擊現場。得到支援後的日軍利用武器裝備的優勢,對八路軍開始反擊。八路軍利用有利地形,打退日軍多次反撲。激戰中,日軍炮彈擊中688團團部指揮所,團長陳錦秀、一營營長劉國清和其他5位戰士壯烈犧牲。此戰持續了5個多小時,敵我雙方投入兵力共約6,000人,八路軍共犧牲300多人,斃傷日軍近千人。戰鬥結束後,遭到沉重打擊的日軍惱羞成怒,糾集援敵對辛莊村進行了瘋狂的大屠殺。他們用機槍掃射,刺刀穿胸,烈火焚燒,殺得屍橫血流。有的孕婦被姦,刀劈身死,未出生的嬰兒隨母而亡。有的一家慘死數口,有的滅門絕戶。日軍共殺害手無寸鐵的群眾逾百人,打傷33人,燒毀房屋193間,製造了震驚晉察冀邊區的「辛莊慘案」,欠下了中國人民又一筆血債!

108人慘被殺 村民參軍雪恥

談起這宗慘案,烈士陵園守墓人張聯子和在陵園的幾位老人眼眶濕潤了。當年這個只有71戶,270多人的小山村竟被鬼子屠殺了108人。鄉親們提起日本鬼子,恨得不得了。

據村中的倖存者回憶,當時這股鬼子在井陘掃蕩「收穫」頗豐,問村民附近有沒有「八路」,村民說沒有,因此有的鬼子嫌槍沉,就把武器放到牲口背上。結果中了埋伏,就對村子非常怨恨。回來報復,發生「辛莊慘案」時,鬼子衝進各家各戶用刺刀挑。「曾祖父母和另一位親戚都被鬼子用刺刀挑死。我父親當年只有三四歲,和父母藏在柴草垛裡躲過一劫。最後,鬼子集中三四十個沒跑走的鄉親們,在村邊一片莊稼地裡用機槍把他們全打死了,其中好多是婦孺。」他續稱,「原來我們村沒有參加八路軍的,鬼子屠村以後,有35個人就參加了八路軍,打起鬼子那是非常的狠,在後來的戰鬥中犧牲了11人。那可真是一腔熱血雪國恥,報家仇。」

相關新聞
本報記者直擊:外軍參閱方隊蓄勢待發 (圖)
各軍歌舞會友 訓練張弛有度 (圖)
花絮:瓦努阿圖女兵輕傷不言痛 (圖)
潘基文駁日謬論:中國二戰貢獻舉世公認 (圖)
日記者:日方領導人應參加中國閱兵 (圖)
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報道 (圖)
抗日烽火燃平山 英傑群起赴國難 (圖)
青壯年婦孺 或參戰或支援 (圖)
「辛莊慘案」倖存者 建園葬罹難者 (圖)
平山首位共產黨員栗再溫舉家革命 (圖)
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報道 (圖)
廬山吹響全民族抗戰號角 (圖)
守山大半年 挫敵奪物資
蔣經國登山 升旗勵孤軍 (圖)
英美僑民伸援手助抗日 (圖)
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報道 (圖)
用稚嫩肩膀 當堅強後備 (圖)
飢寒交迫 熬過戰爭歲月
靠記號找掩體 水槍噴燃燒彈
趙毅敏:「敵人越壓我越硬」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