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近日,「中科院聲學所青島研發及產業化基地」在高新區開工建設,成為正式落戶在青島高新區的第四個中科系科研院所。此前,青島高新區抓住中科院下屬研究所在青島市設立研發基地這一有利時機,大力引進有關院所,先後與中科院光電研究院、中科院軟件研究所、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簽約,共建青島分所和研發基地,吸引大批高層次人才來高新區創新創業,傾力打造膠州灣科技創新之城。目前,青島高新區已成為青島市中科院研發基地的聚集區,成為半島地區創新資源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香港文匯報記者 許桂麗 實習記者 劉芳君 青島報道
今年以來,青島高新區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創業示範區,打造升級版的「藍色高新區」,科技人文生態新城建設進入全面提速階段。獲科技部批准成為首批國家科技服務業試點,「新興產業組織創新示範工程」被科技部確定為實施「創業中國」行動綱領計劃的12個示範工程之一。
科技創新發展實現爭先進位 「1+5」產業形成集群效應
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和本土優勢,聚焦「海洋+」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基於海洋的新業態、新產業,形成藍色優勢和藍色引擎。突出發展科技服務業,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搶抓「互聯網+」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的契合點,圍繞工業軟件、雲計算和大數據等領域,加快建設30.5平方公里軟件科技城,高端智能製造產業加快培育,抓住「工業4.0」和國家推動「兩化融合」的機遇,青島已經在國內率先佈局機器人產業,承辦了第二屆世界3D打印大會,全球首個3D打印開放式服務平台-中國3D打印創新中心對外開放。藍色生物醫藥產業快速集聚,規劃建設佔地3500畝的藍色生物醫藥科技園,獲批國家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海工裝備研發產業態勢強勁,節能技術與新材料產業呈先發優勢。
樹立平台思維 實施產城一體戰略
系統搭建「政產學研金介貿媒」優化融合的創新創業平台,全面提高資源整合鏈接能力、項目孵化加速能力、技術輸出轉移轉化能力。堅持政策「引」、平台「聚」、產業「興」、環境「留」,加快打造藍色人才特區,設立億元青島「人才特區」專項資金,加快推進以中科系、中船系、大學系三大創新平台。引進建設中科院光電院組建北斗導航青島研發中心,自動化所智能研究院進駐專家100餘名,佔地50萬平米的中科青島研發城開工建設。推動「商區、學區、社區、園區」四區聯動、融合發展。加快城市功能提升,核心區綜合市民服務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中、東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完成。
市場活 創新實 政策寬
按照「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的要求,努力推動三個轉型,充分釋放「政能量」,為創新創業清除路障、多設路標。推動招商引資向產業組織轉型,按照「專門、專人、專注、專業」的原則,組建6個主導產業事業部,作為政府與市場的接口,以及引入專業化人才的平台,建立扁平化決策、開放式運行、企業化管理的工作機制。推動政策優惠向環境優化轉型,全面優化政務環境。推動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轉型,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管委集中精力做好「規劃、服務」,其餘盡可能交給專業市場主體,由管理者向公共資源與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轉型,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弱化管理,強化服務」的管理模式。
實施三個轉向 打造區域創新引擎
從抓大企業、大項目轉向更加重視扶持創新創業企業。緊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要求,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全力打造「藍貝」創新創業特色品牌,加快創客落地生根。在孵創新型中小企業累計達到360家以上,「盤古創客空間」已在全國業內唱響,成為北方地區「最高層次的創客空間」之一。
從強調有形資產投資轉向更加注重研發、人力資本等要素資產投入。圍繞以「互聯網+」、「海洋+」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形態所呈現的相互滲透、動態變化、跨界融合、需求主導、高速成長、輕資產等特性,整合各類資源要素,鏈接相關聯盟、園區、協會、風投機構等,搭平台、建載體,加快構建創新鏈條。
從依賴產業政策轉向主動創新政府管理服務模式。從注重企業產值、規模、歷史,轉為注重團隊、技術、商業模式;從單純的引進企業轉變為按照產業鏈、價值鏈和市場發展需求,實施新興產業組織創新;從拼政策、拼資源、拼成本,到拼服務、拼氛圍、拼營商環境,把政策優惠轉為服務功能,優惠政策做「減法」,營商環境做「加法」,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