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起:蔡穎思、戴園園及董小希。 鄭伊莎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鄭伊莎) 「研資局-富布萊特(香港)青年學人計劃」2015-2016年度獎項早前公佈結果,香港大學3名博士研究生獲選到美國進行6個月及10個月的學術研究,每人將按月獲發1.2萬港元資助。獲獎者之一的蔡穎思研究屬精神治療領域的「優勢模式」,即社工通過面訪引導精神病患者設立目標,協助他們利用自身的強項,重投社會;她將赴美取經,期望為香港度身訂造一套切合本土文化的「優勢模式」。其餘兩名港大學生則分別研究中美跨境高校合作的國際化情況,及美國黑人文化和歷史如何被中國人解讀。
蔡穎思為精神治療「優勢模式」取經
精神病患者的傳統康復治療,主要是住院及打針吃藥。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四年級博士研究生蔡穎思指出,「優勢模式」是配合傳統治療,由社工以一對一面訪形式協助精神病患者了解其自身優勢,並訂立生活目標。此模式在歐美較為盛行,在港卻未見普及,蔡穎思遂於過去3年,與東華三院等慈善機構合作研究「優勢模式」在香港精神復康服務的應用和成效。
蔡穎思分享指,3年間有約30名社工參與研究,協助近80名思覺失調及躁狂抑鬱症的患者,訂立不同目標,「例如有人想做廚師、想買樓,社工在過程中會指導他們一步步訂立小方案,再朝着這些目標邁進。」她指曾有不擅於運動的青年男患者立志要跑馬拉松,於是社工每周陪他到運動場跑步,半年後助患者成功參與馬拉松賽事,令她大為感動。
蔡穎思坦言,模式能否協助病人消除其精神病徵仍有待研究,但病人如能運用個人能力及強項,至少有助其身心邁向康復,重建有意義的生活。她將於9月赴模式的發源地美國,在美國堪薩斯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研究當地的應用及發展情況。她指美國應用的「優勢模式」未必完全適合香港,因兩地的文化及生活環境有別,故期望藉此行為香港度身訂造出一套切合本土文化的「優勢模式」。
兩獲獎者研中美文化歷史
另一獲獎的港大教育學院三年級博士研究生戴園園則針對中美高校合作的三組對比案例進行研究,包括印第安納普渡大學和中山大學、匹茲堡大學和四川大學,以及塔爾薩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她指上述院校的合作時間各有長短,模式亦有不同,期望在赴美10個月期間,通過採訪和觀察研究,探討高校國際化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等,為全球的高校帶來啟示。
港大文學院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三年級博士研究生董小希擬通過研究以種族歧視為主題的美國名著《看不見的人》,從中國翻譯角度,探討美國黑人文化和歷史如何被中國解讀及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