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賈和普女士在觀景台拿着「二十四道拐」抗戰歷史圖片。受訪者供圖
「從小就知道『二十四道拐』,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沒覺得它很神秘,直到讀了戈叔亞的文章。」晴隆人陳亞林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2002年4月5日,他像往常一樣在報刊亭買了一份《貴州都市報》,被《雲南史學家破譯貴州「二十四道拐」》這篇報道深深吸引了,他邊走邊讀,走到辦公室時已經仔細讀了兩遍。
從那以後,陳亞林開始研讀各種史料,收集關於「二十四道拐」以及美軍駐晴隆時期的一些老照片,在當地,儼然成為「二十四道拐」的代言人。他說:「這幾年我平均每天都要去一趟『二十四道拐』,外面來的客人基本都是我接待的,但我從來沒有覺得厭倦。」
陳亞林起初在晴隆縣文管所工作,後來調縣委宣傳部,但他的工作從沒離開「二十四道拐」。2006年,「二十四道拐」成功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材料係陳亞林一手撰寫。而矗立在「二十四道拐」每一拐的碑,都是陳亞林向上級部門申請資金修建的。如今,他更是自覺肩負起對外宣傳「二十四道拐」的職責,他保持每天在個人空間發表一篇關於「二十四道拐」的日誌或圖片,引來許多人回覆和點讚。
七旬美國婦專程參觀
說起「二十四道拐」,讓陳亞林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來參訪的美國人。去年2月18日,那天下着雪,一個開旅館的朋友告訴陳亞林,店裡來了一個美國人,說是來看「二十四道拐」的,陳亞林馬上趕過去,帶着這位71歲的美國人賈和普女士上了「二十四道拐」。她說:「我專程到晴隆,是想親自看一眼這條神秘的雄奇險峻的抗戰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