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廈洽會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項目對接會中,許多中國民營企業都對投資非洲感到興趣,圖為一家中國企業正在諮詢津巴布韋投資局負責人。 葉臻瑜 攝
業界:「走出去」是中國主動適應新常態重要舉措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葉臻瑜 廈門報道)全球產業結構正在加速調整,而中國經濟也進入新「拐點」,在國家提出「中國製造2025」、推進「一帶一路」等一系列戰略之下,中國無論國企或民企都面臨國際化的發展思考。前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副司長方蔚9日在廈洽會的新常態下的國際產能合作論壇上表示,中國企業和中國產能「走出去」是中國主動適應新常態一項重要舉措,也是中國企業積極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駕馭兩個市場人口資源的必要選擇。
方蔚表示: 「軌道交通是中國產能中最具比較優勢的兩個產業。」他說,中國軌道交通具有全產業鏈的產業集成優勢,從勘探設計科研到投融資方案,建設設備提供,後期運營管理售後服務,全系列全覆蓋多元化的產品。「可以一攬子的推出去,也可以在所在國建加工生產的基地。」
全產業鏈輸出達致「雙實現」
他舉例稱,去年10月中國北汽集團中標了美國波士頓紅線和橙線地鐵車廂項目。美方採購了284輛地鐵車廂,用於2023年年底之前替換美國波士頓地鐵老舊車廂,中標金額是5.67億美元。但由於美方要求60%的組裝工序需在本土進行,因此中國中車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建設了其在美首個製造基地。基地已於本月7日正式奠基,「這意味着中國國企『 走出去 』 和中國裝備製造美國『本土化 』的雙實現」。
「『 走出去』不是一句口號,國企需要勇敢向前,而民企更需要練好『內功』」,作為中國最早上市並「走出去」的民營企業,三一重工高級副總裁李京京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她說,「一帶一路」戰略和國際產能合作,一個是路線圖一個是走這條路的方法,但民企由於缺少併購合作經驗和國際人才資源,不應貿然行事。
「民營企業可以選擇『小型抱團』,無需要大規模大跨步地『走出去』」。她說,按照三一的經驗,所謂抱團也是「混合所有制」,很多時候國企承接的海外項目需要工程機械、配套服務進場執行,此時民企就可以和國企進行對接。「國企在海外市場國企執行的任務多一些,而民企的商業判斷多一些,互補互利。」
她認為,民營企業加強自己的市場判斷,法務風控掌握,一樣可以實現穩健的「走出去」戰略。「我們體格雖然沒有國字頭健壯,但大家一起游泳也不見得游不遠。」以三一重工為例,其剛剛發佈的2015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集團國際業務收入佔到了41%,而這項數字去年僅為32%。
學者:「走出去」是四部曲
面對中國企業「走出去」還面臨的瓶頸和困難,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在接受記者訪問時稱,有效的「走出去」是四部曲並非「一部曲」。他說,中國「走出去」之後,還將面臨如何在融入所在國即「走進去」,以及在當地扎根盈利「走下去」,甚至是 「走上去」最終取得商業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