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北京成功申辦2022冬奧會,各地民眾紛紛慶祝。左圖為京張鐵路,通車後,兩地通行僅需50分鐘,京張經濟圈將會有所發展。 設計圖片
現代中國
北京繼2008年舉辦奧運後,成功擊敗哈薩克城市阿拉木圖,奪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成為首個舉辦夏季與冬季奧運的城市。有意見認為冬奧除了能帶動首都圈附近的基建、就業和旅遊業,更能提升國際地位和國民對體育運動的關注,是一舉多得。也有部分國民認為舉辦大型活動會大興土木,期間的種種措施可能為當地居民帶來不便。內地對再次舉辦大型體育活動反應踴躍,那中國申辦冬奧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李啟豪老師 青松侯寶垣中學通識科教師
新聞背景:擬春節舉行 盼造「常態藍」
2022年冬奧最初有多國城市申辦,但隨着奧斯陸因政府拒絕提供財政支持而退出,最後只剩下北京與阿拉木圖競逐,最終北京勝出。北京冬奧申委指出,由於北京市區降雪不多,賽區將分為3個場地,冰上運動在北京市區、雪上運動在北京郊區延慶縣及張家口崇禮縣舉行。
北京冬奧申委強調,冬奧將有助於促進京津冀地區經濟協同發展,改善基礎建設,推動健身、休閒、文化、旅遊等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推進京津冀地區的環境改善特別是大氣污染治理;直接帶動華北地區和周邊3億人,尤其是年輕人參與冬季運動,提高民眾健康水平。除此之外,冬奧亦擬定於春節期間進行,藉以加強文化交流及宣揚中國文化。
面對各界普遍對空氣污染、基建配套和節儉辦賽等質疑,北京亦已着力作回應。過去5年中央政府已投放1,300億美元治理空氣污染,過去兩年多北京的煤消耗量下降了約30%,淘汰了100多萬輛高排放的汽車,整頓過千家企業,以改善空氣質素,預期能創造「常態藍天」。
基建配套方面,現時張家口交通不便,但預期京張高鐵通車後,兩地通行僅需50分鐘,張家口將被拉進環北京1小時經濟圈內。北京將以最節儉方式舉辦冬奧,城內的12座場館中,只需新建一座,其餘均是08年京奧留下的,減低開支之餘亦貫徹節儉目標。預計賽事營運費用支出將為15.6億美元,其中中央政府補貼只佔6%,即約9,600萬美元,減低政府經濟負擔。
崇禮縣房價已上升
然而,雖然冬奧仍未舉行,在民間已有迴響。申辦消息傳來後,崇禮縣房價已見上升。北京市民亦擔心比賽期間吸引大量旅客,加上擔憂京奧時期的特別安保措施會再次實行,例如公共交通上不准携帶液體等,會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除此之外,即使北京冬奧申委斷言舉辦冬奧不會影響生態,但市民擔心冬奧會吸引大量人群往來,以及日後滑雪活動普及,將長遠對地區水資源及環境帶來重大負面影響。
正反對對碰:勢推動經濟基建 極端組織或生事
機遇
●成功的冬奧將會有良好的宣傳效果,對外向世界展示友善、好客的一面,改善外間對中國的印象;對內能透過大型活動團結國民及展現管治能力。
●冬奧帶動建造、冰雪運動、酒店及旅遊等相關行業,加上銷售門票及轉播權等收益,預期為各行業帶來機遇,尤其是提供了不少就業額。長遠而言,落成基建及建立旅遊點能帶動區內經濟發展,促進區內外的融合。
●不同的基建項目因冬奧會而落實興建,長遠為當地居民帶來便利,例如京張高鐵縮短了來往北京與張家口車時,運動場地也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休閒選擇。
●冬奧舉辦時期正值春節,有利中國對外宣傳傳統中國文化,對內則加強文化認同;冬奧會亦有利運動文化的交流。
●申辦冬奧會促使北京政府更有決心投放大量資源改善空氣污染問題,有助消除霧霾天氣,保護環境。
挑戰
●舉辨冬奧會涉及興建多個新賽場,大量的基建有機會對當地環境帶來影響;另一方面,有意見認為,新建運動場主要用於不同的雪上項目,但有關項目於中國多非熱門運動,賽後營運面對一定挑戰,如因入不敷支或最後要作清拆,也會造成資源浪費。
●冬奧會期間的安保措施及大量旅客,有機會為居民帶來不便;而一些原本發展較慢的地區,如突然有外資及企業進駐,過於急速的發展,對當地原有社會面貌及生活模式有較大衝擊,例如引致物價急升、產業結構改變等,需要妥善處理。
●冬奧會廣受國際關注,部分個人或團體或會藉此渲染中國與西方社會的文化差異,激化矛盾;一些極端組織也有可能借機生事,對中外人民的性命財產等構成威脅,考驗當局管治能力。
全球舞台新氣象 新興國爭相投資
舉辦大型體育活動需要大量財力、人力及基礎配套,是世界大國在國際舞台展現其綜合國力的良好契機,例如是次冬奧中國預算接近16億美元,當中仍未計算鐵路及基建開支,加上安保及其他所需的人力,未必每個國家都願意負擔開支。
巴西將辦2016奧運會
近年經濟不穩,不少已發展國家因擔心舉辦活動超出預算而紛紛退出申辦,如挪威退出2022年申辦冬奧等;相反,不少新興國家期望藉申辦大型體育活動開拓旅遊業,吸引外資,提升國際形象,展現國力,例如巴西成功申辦2016年奧運會。隨着東亞及南美洲各國國力上揚,更樂意投入資源在國際大型活動,期望在國際舞台擔任更重要的角色,舉辦國際活動近年顯得更全球化。
和平崛起 有動力也有阻力
中國近年馬不停蹄地舉辦各項世界性活動,從2008年京奧、殘奧、2010年世博,藉各項國際活動向世界展現一個現代化的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經濟實力、文化體育水平和民生狀況,推翻舊有對中國的負面印象,同時展現中國和平崛起的決心。
中國積極透過各項國際活動與世界接軌,在經濟上與他國建立平等互動的經貿發展關係,在文化體育上展現其軟實力。然而,中國的一些問題,例如食物安全、管治方式、自由狀況、軍事透明度等均會對其崛起造成阻力,在每次大型國際活動期間無可避免被提起,不少西方媒體借「中國威脅論」描繪中國,減低投入全球事務的進度及影響力。
小知識:常態藍VS新霧都
常態藍是指北京恒常出現藍天。北京地區是中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被外媒冠以「新霧都」之名,由於污染嚴重,天空出現藍天的機會不多,其中燃煤及汽車污染均是主要原因。
中國近年開始監測空氣污染物PM2.5的濃度,並制定不同方案,包括淘汰舊車及減少燃煤,減低空氣污染,務求使藍天的日子更多,成為「常態」。
識知小:冬季奧運會
冬季奧運會全稱為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每隔4年舉行一屆。最初與夏季奧運會同期舉行,國際奧委會其後決定冬季和夏季奧運會從1994年起分開每兩年間隔舉行。賽事的主要特徵是在冰上和雪地舉行的冬季運動,如滑冰、滑雪等適合在冬季舉行的項目。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指出中國成功申請冬奧後,各持份者的意見和理據,並加以歸納。
2. 承上題,指出這將對中國造成什麼影響?
3. 有人認為「要展現中國和平崛起,宜先搞好民生經濟,再到這類花費較大的活動項目。」你同意嗎?解釋你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答題指引
1. 同學宜先把持份者的角度分類,分為政治、經濟、民生、文化、環境等細項,再逐一解釋。
2. 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可分為本土和對外兩方面。同學應參考題1的答案,援引你認為合理的意見,綜合成「本土影響」和「對外影響」兩方面,如可促進本地基建,同時展示文化軟實力。
3. 分析型題目,如同意,可指出這類項目和別的經濟項目的利弊比較,如直接紓困措施,效果較慢或不明顯;如反對,可指出冬奧帶來多方面利益,如改善周邊地區空氣,推動文化旅遊產業升級等,能改善民生經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延伸閱讀
1. 《冬奧催熱冷經濟 體育旅遊齊升溫》,香港《文匯報》,2015年8月13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8/13/CN1508130001.htm
2. 《冬奧助治霾 目標常態藍》,香港《文匯報》,2015年8月2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8/02/YO1508020003.htm
3. 《北京聯合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sports/2022sa/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