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通識科的過程中,接觸、了解和分析時事議題是其中一項重要的部分。除了令同學能認識社會和拓展視野外,也能提供機會讓同學好好思索議題背後的概念和爭議點。近來「鉛水事件」在社會備受討論,筆者就以此為題,來分析當中和通識科的關連。
首先,當中引起爭議的,是檢測食水的方法。究竟是用過了一晚的食水,還是要先開水喉,讓水流經一會後才取水作檢驗?這已經涉及了在制定衛生標準時,所考慮的原則和因素。衛生標準應以人民健康作最高和唯一指標,採取最嚴格的規定嗎?還是除考慮健康因素外,也要平衡實際情況而作出的準則?由鉛水議題出發,我們可把這個討論擴展至其他方面,如食品安全或防疫情況等,讓同學能深刻地思考這個問題。
衛生資訊也有「代溝」
此外,有上一輩的市民認為,每天在用水前先開水喉一會,讓「頭啖水」先流走,才用食水作煮食或飲用的用途,是理所當然的生活常識和經驗,但現今一輩則可能沒有聽過這種處理方法。由此可見,有關公共衛生的資訊或知識,是會隨荇伅’荍幭隉A當中有一些資訊可能在時間流逝中消失。
為什麼這些資訊會消失?可能是不合時宜,甚至是有所錯誤的,典型的例子有以「符水」治病、或當進食而出現吞嚥困難時,以筷子和碗來敲打頭頂等。
然而,也有些是沒有受到人們或當局的好好保護和宣揚,因而令其他市民或下一代未能認識,例如一些天然的驅蟲方法(如使用辣椒)。因此,透過此事,我們能明白不同市民所擁有的衛生資訊不同的情況。
找各持份者關注點
最後,就是香港政府的處理方法了。當局認為加裝濾水器已經足夠應付情況,但有市民和議員認為須作全面驗水才能讓市民安心。了解不同持份者的立場和想法是通識科必要的能力之一,那麼在此事中,為何港府和市民所想的有這麼明顯的分別?當局的關注點是什麼?可能當中包括行政上的考慮,當中涉及的成本開支、會否進一步動搖市民信心、實際上能否解決問題等;而市民的關注點則可能是個人健康、子女的成長、對當局管治的信心、是否根本解決問題等。所以,這事也是一個好好的題材,讓同學作一個分辨持份者立場的訓練。
總括而言,在每天社會上出現的不同現象和新聞,在身邊發生的大小事情,都包含了不少通識科的元素和材料。同學不妨多多找尋和思考,令自己的通識科思維更靈活。■劉俊偉 前線通識教育科教師、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