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查因糾錯控風險 早日建成大橋


首次引進不浚挖式填海設計興建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工程,填海土地錄得不同程度的移動,幅度最多達約6至7米。雖然任何一項未曾使用的新技術、新設計,都存在着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在實施過程中難保不會出現偏差,但人工島工程的承建方和監督方,應共同擔負起有效管控技術風險的責任,保證工程質量和時間。尤其人工島作為港珠澳大橋的重點工程,出現「漂移」問題導致工程延誤及超支,顯然是全社會均不願見到的。目前當務之急,政府除了盡快與承建方合力找出問題所在,採取補救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還應敦促承建方對工程其他工序展開嚴謹的技術論證和方案評估,避免大橋工程再出現技術偏差,確保工程能夠順利進行,加快推動這一重要基建項目如期完成。

據路政署介紹,涉事的人工島是香港首次採用不浚挖式填海方法,利用多個巨形鋼筒插入海床,再於鋼筒圍繞的範圍內填海造地。這種技術的好處,是毋須像傳統填海工程般挖起大量淤泥再覓地傾倒,可達環保效果;但採用新方法後,填海地塊竟出現「漂移」現象,移動的幅度最多達約6至7米,是新技術存在缺陷而尚未解決,還是其他尚未察覺的原因而導致,其中是否涉及人為疏忽,這些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任何技術創新,都不可能沒有風險,我們也不能因此簡單地否定或批評技術創新。但必須指出的是,對技術創新風險進行科學有效的把控,是工程承建方和督造方不可推卸的責任。既然現時出現了人工島「漂移」的問題,有關方面就必須勇敢正視,盡快着手查找出問題癥結,然後對症下藥,採取有效補救措施阻止情况惡化,將損失降到最低。因為工程延誤不僅令建造成本大增,納稅人需要出錢「埋單」,而且大橋延期投入使用,本港的損失相當龐大,僅「路費」收入損失就可能高達每年20億元人民幣。因此,政府應該盡快將事故查個「水落石出」,並且有妥善的解決方案。

圍繞港珠澳大橋的爭議風波一直不斷,工程本身也阻滯多多。在眾多的艱難險阻中,類似人工島「漂移」這類技術問題所引致的延宕,承建方如能在工程技術論證和方案選擇等方面做得更到位、更充分,應屬可控和可規避範圍。為避免大橋工程陷入「延期無盡時」的泥潭,承建方應抱持嚴謹態度,一絲不苟,科學安排,認真施工,讓港珠澳大橋能夠排除萬難早日建成。

(相關新聞刊A10版)

相關新聞
深化全方位交流 中美合作路更寬
查因糾錯控風險 早日建成大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