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2015「綠色中國」國際論壇上的主題演講
■四川省林業廳廳長 堯斯丹 2015.9.21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四川約佔長江上游面積的一半,是全球25個最關鍵的生態區之一,其生態狀況直接影響著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國家建設和民生需要,四川在50至80年代,先後建立100餘家大小森工企業,十萬森工工人累計生產木材1.2億多立方米,繳納稅利幾十億元。四川在為國家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同時,也付出了嚴重的生態代價:森林覆蓋率從20%減少至12%,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自然災害頻發。1998年百年不遇的長江特大洪災,讓四川乃至全流域人民飽受了生態惡化的苦果。
災難是觸目驚心的生態警示,四川人民在傷痛中覺醒。1989年,四川啟動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拉開了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序幕。搭乘國家改善生態的東風,四川又先後於1998年和1999年在全國率先啟動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全省各族人民奮力綠化山河。200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不僅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而且還相繼實施了自然保護區建設、川西北防沙治沙、濕地保護修復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
20多年來,四川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眾志成城、持之以恆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自然生態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一是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累計營造森林1億多畝,森林覆蓋率提高16個百分點、達到35.76%,森林蓄積、森林面積分別位居全國第3、第4位。
二是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明顯。減少的商品木材產量相當於少採伐森林700多萬畝,累計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300多萬畝,53%以上的天然濕地受到有效保護。
三是生態功能顯著增強。每年流入長江的泥沙量減少3億多噸,較1998年以前減少了近八成,全省森林和濕地提供的涵養水源、淨化大氣等年生態服務價值高達1.65萬億元。
四是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全省有效保護了高等植物1萬餘種,陸生脊椎動物1200餘種,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種群得到恢復性增長。
四川的生態保護建設成就,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也離不開全川人民的艱苦奮鬥,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這次由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和香港文匯報發起的「綠色中國」系列活動將四川作為首站,並把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作為活動主旨之一,我們深感榮幸,在這裡,我代表四川省林業廳熱誠歡迎你們的到來!向長期關心支持四川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的各界朋友,特別向香港同胞對四川地震災後生態修復、大熊貓科研保護等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要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四川省委、省政府圍繞實現全面小康,科學統籌建設「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作出2020年全面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莊嚴承諾,加快建設天藍、地綠、山青、水秀、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美麗四川。
生態良好是生態文明的前提和歸宿,自然生態系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依托和根本。四川林業管理和服務的林地、濕地、荒漠土地面積佔全省幅員的55.88%,在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物質基礎層面具有主體地位,必須切實擔負起全面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責任。
一是嚴格保護來之不易的生態建設成果,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
二是加強自然脆弱地區生態修復,努力擴大生態產品生產,創造更多生態財富。
三是大力發展林業生態產業,努力推進生態建設和民生改善協調發展。
四是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依靠法治保護和建設自然生態。
五是積極繁榮生態文化,強化生態文明宣傳,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生態、建設生態的良好氛圍。
築牢生態屏障,建設生態文明、綠色中國,四川在行動,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行動,也需要四川與兄弟省市共同努力行動,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共同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攜手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四川:全國生態建設核心區 林業資源大省
四川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過渡地帶,長江及黃河上游,地形地貌及自然氣候複雜多樣,生態區位極其重要。既是全國生態建設的核心地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區和長江、黃河上游重點水源涵養區,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和自然災害多發區。
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大渡河、沱江和嘉陵江等幹支流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直接關係長江下游及三峽工程安全。若爾蓋高原沼澤濕地既是我國三大濕地之一,也是國際重要濕地,素有「黃河蓄水池」之稱,黃河上游水量的30%來源於此。
四川是林業資源大省,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乃至世界的珍貴物種基因庫。現有高等植物萬餘種,佔全國總數的1/3,其中裸子植物種類數量居全國第一位,被子植物種類數量居全國第二位。脊椎動物近1300種,佔全國總數的45%以上,居全國第二位。全省建有各類自然保護區167個,其中林業部門管理的森林、野生動植物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23個,保護面積725萬公頃,近90%在川有分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和近50%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大熊貓、珙桐等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和發展,四川現有野生大熊貓1387只,人工圈養大熊貓337只,分別佔全國總數的74.4%和85.5%。
四川林業生態建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四川省特殊的生態區位、豐富的生態資源、廣闊的生態空間和悠久的生態歷史,決定了林業在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中重任在肩、責無旁貸。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林業發展改革進程,保持全省林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於建設生態四川、和諧四川和美麗四川,進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先後組織實施了長江防護林工程造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陡坡耕地退耕還林、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和川西北防沙治沙等一系列生態建設重大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
截止2014年底,全省林地面積2401.85萬公頃,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9.42%。全省森林面積達到1738.16萬公頃,比2007年增加225.63萬公頃;森林面積和活立木蓄積分別居全國第4位和第3位。森林蓄積17.14億立方米,比2007年增加1.21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5.76%,比2007年增加4.49個百分點。森林每公頃蓄積量達到116.5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89.79立方米高29.75%。全省天然林面積達到1625.06萬公頃,比2007年增加22.86萬公頃;天然林蓄積量達到14.29億立方米,比2007年增加0.79億立方米。全省人工林面積達到713.63萬公頃,比2007年增加39.63萬公頃,人工林蓄積達到3.89億立方米,比2007年增加0.93億立方米。林業生態服務價值高達1.48萬億元,比2007年增加2542億元。林業完成投資240億元,比上年增加50億元。基本形成川南竹產業、川東北特色經濟林產業、川西生態旅遊產業集群,現代林業產業基地總規模達到20萬公頃,林下養殖突破1.2億隻(頭、箱),生態旅遊接待遊客2.1億人次,經濟林產量穩步提升,各類經濟林總產量達到660萬噸,創歷史新高。
進入21世紀,省委省政府確立了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制定實施了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重大專項規劃,提出了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奮鬥目標。2013年和2014年,省委十屆三次、四次全會圍繞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創新作出部署,為全省人民描繪了「加快建設美麗四川,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的美好藍圖。
《四川省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四川為總目標,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總任務,著力推進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法治林業、效益林業、人文林業和服務林業建設,劃定生態紅線,構建五大體系,推進十大工程,實施十大行動,努力打造東部綠色盆地和西部生態高原,全面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譜寫四川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供稿 四川省林業廳宣傳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