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屠呦呦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 網上圖片
歷經190次失敗 一株小草改變世界
香港文匯報訊 昨日晚上八點半,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近3個小時後,屠呦呦接受媒體電話訪問時說,晚上看了電視才知道自己獲獎,她平靜地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綜合《錢江晚報》、澎湃新聞報道,瘧疾是世界性傳染病,每年感染數億人,並導致幾百萬人死亡。上個世紀60年代,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對當時常用的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影響嚴重。然而,成功,是在歷經了190次的失敗之後,才姍姍來到的。
1967年,在國家領導人的親自指示下,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結構、克服抗藥性的新型抗瘧藥物。1969年1月,時年39歲的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醫藥協作組,在這個過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我們調查了2,000多種中草藥製劑,選擇了其中640種可能治療瘧疾的藥方。最後,從200種草藥中,得到380種提取物用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瘧疾檢測,但進展並不順利。」屠呦呦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月刊《自然》上發表的青蒿素論文裡,提及這一段研究歲月。
受古籍啟發 換溶劑成關鍵
正當研究舉步不前時,晉朝醫藥學家葛洪《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處方給了屠呦呦靈感。屠呦呦意識到,「水煎」法的高溫可能破壞了青蒿的活性成分。於是她另闢蹊徑,改用低沸點乙醚為溶劑。這一步,至今被認為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1971年10月4日,她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並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轉折點,是在經歷了190次失敗之後才實現的。
儘管從中國傳統醫學文獻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但還需要做大量篩選鑒別工作。青蒿只是傳統中草藥中的一個類別,其中包括了6種不同的中草藥,每一種都包含了不同的化學成分,治療瘧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反覆實驗和研究分析,發現青蒿藥材含有抗瘧活性的部分是葉片,而非其他部位,而且只有新鮮的葉子才含有青蒿素有效成分。此外,課題組還發現最佳採摘時機是在植物即將開花之前,那時葉片中所含的青蒿素最為豐富。
為盡快評估 用自己做實驗
「青蒿素治療瘧疾在動物實驗中獲得了完全的成功,那麼,作用於人類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為了盡快確定這一點,我和同事們勇敢地充當了首批志願者,在自己身上進行實驗。在當時沒有關於藥物安全性和臨床效果評估程序的情況下,這是用中草藥治療瘧疾獲得信心的唯一辦法。」
在自己身上實驗獲得成功之後,課題組深入到海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瘧原蟲的患者身上試用之後,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臨床效果出奇之好。
「很難描述自己的心情,特別是在經過了那麼多次的失敗之後,當時自己都懷疑路子是不是走對了,當發現青蒿素正是瘧疾剋星的時候,那種激動的心情是難以表述的。」
在這篇論文的最後部分,屠呦呦感謝所有在青蒿素發現及其衍生物的應用中全身心奉獻的龐大團隊,向對項目523有重大貢獻的領導、同事表達了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