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除了股價狂升暴跌、「啤殼」等問題外,創業板的全配售上市、股權過分集中、公司質素參差,以及成交淡靜等問題,都引起了市場存廢的討論。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近期創業板新股定價非常低,令其後上市升勢極凌厲,旨在吸引散戶高追,相信不少散戶已「中伏」。他呼籲證監會重新檢討有關機制,包括最為投資者所不滿的全配售形式上市。
股權集中易操控股價
按現有機制,創業板容許新股以全配售形式上市,是股價癲升的主因,因為公司的股份高度集中在一小撮股東手上,全無街貨,股價自然很易被舞高弄低。譚紹興認為,全配售一方面不讓公眾認購,但另一方面又容許散戶在二級市場買賣,這樣並不公平。為保障散戶,應一定程度讓散戶參與配售,否則長遠對創業板的認受性將帶來負面影響。他又指,證監會應適時披露創業板股權集中的股份,並應考慮引入停板機制。
事實上,雖然近期的創業板公司股價波動極大,但成交並不活躍,2014年創業板集資總額(新股加上市後集資)為132億元,只是主板的1.4%。而去年創業板的日均成交額為6.7億元,不足主板的1%。
成交低迷成港股「雞肋」
有市場人士指出,創業板的成交低企,對整個港股市場來說已是「可有可無」的地步,部分具質素的創業板公司,早已轉到主板上市,留下的絕大部分質素都沒保證。「創業板規定上市要有現金流2,000萬元,以及未來兩年有清晰的業務方向等,這些對企業及保薦人來說,幾乎毫無難度。」只要申請人符合所有規定,一般都獲「放行」上市,難怪創業板的「啤殼」風氣盛行。
創業板成立之初,主要是為了協助科技股等新興企業,有個相對主板容易達標的集資渠道,好讓企業發展業務,但自從科網熱潮退卻後,創業板上市及成交均「一潭死水」,過去曾有過聲音,要求檢討創業板的存廢問題,後來交易所將創業板定義為躍升主板上市的「踏腳石」,才令創業板保留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