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日香港-
香港申訴專員公署在2014年接獲5,339宗投訴,3大最多被投訴的部門分別是房屋署、食環署和地政總署。近期,一些屋h陸續被揭發食水含鉛超標,問責的矛頭除了指向相關的政府部門外,建築商、水喉匠和內地預製組件商等,都成為眾矢之的。在「鉛水事件」中,究竟有哪些公務人員涉及疏忽失職,仍待多個委員會和專責部門檢討調查。一直以來,香港公務員隊伍以廉潔高效而獲得稱許,但從近年事故頻頻,讓人擔憂是否優勢不再。特別在當前社會撕裂的環境下,情況實在堪虞。 ■莊達成
作者簡介
莊達成 曾任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長。曾任教高補通識教育科,現任教高中和初中通識教育科。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通識教育科課程發展與教學文學碩士。編著《如何做好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一書。
今日香港
1.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2014年至2015年
本港10大最多被投訴部門
排名 部門
01 房屋署
02 食環署
03 地政總署
04 運輸署
05 屋宇署
06 康文署
07 社會福利署
08 消委會
09 水務署
10 入境處
■資料來源:申訴專員公署
資料B:對港府處理公共事件評論
香港政府處理鉛水事件的表現令部分市民失望,涉及的建築物愈查愈多,甚至連學校也不例外。在社會泛政治化的今日,政改落幕,香港政府強調要重新聚焦經濟及民生問題,有所作為,但結果卻未如理想,例如:防洪工程拖延、大型基建未能如期完成、港珠澳大橋工程傳出負面新聞。
從食水安全監管,便可以看到施政上的不足。不僅食水監管制度不合時宜,食品安全及空氣質素標準也遠遠落後於其他地方,令香港在全球宜居城市的排名也大幅滑落。其實,食水含鉛存在已久,世界各地政府都十分關注。在美國,負責統籌水質的環境保護部門,在多年前已對學校食水含鉛情況,作出詳細的風險評估:如何做事前評估、如何做事後應變,都能透過部門公開發放資料,在網上均能查閱。
從一些公共事件,或許可以看到當前香港政府處理危機方面有待改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香港依然有其優勝之處:坐擁優質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物質供應、多年建立的良好社會秩序、香港人守法的意識、完善的金融系統、穩固的法治......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A,解釋你對港府10大最多被投訴部門排名的個人看法。
2. 參考資料B,你認為港府應採取哪些策略以避免在一些公共事件的表現未如理想?試加以解釋。
今日香港+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
2. 細閱以下資料:
資料A:香港廚餘管理簡介
現時香港每天產生約3,648公噸廚餘,其中約三分一源自工商業,其餘源自家居,分別佔都市固體廢物的11%和27%。近年工商業廚餘的棄置量更有持續上升的趨勢,由2002年400公噸增至2013年的1,003公噸。廚餘是有機廢物,容易腐爛,棄置在堆填區,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例如甲烷,高污染滲濾污水,又嚴重影響環境。
因此,單靠堆填區棄置廚餘並不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環保理念。環境保護署計劃分期發展「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利用生物處理技術,將已作源頭分類的廚餘循環再造轉化成堆肥和生物氣等有用資源。第一期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在北大嶼山的小蠔灣,每天可處理200公噸已作源頭分類的廚餘。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署
資料B:廚餘循環再造合作計劃
為推動可持續的良好廚餘管理,配合日後將廚餘運往「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循環再造的目標,環境保護署在2009年與有關工商業團體一起成立「廚餘循環再造合作計劃」。由香港政府和有關工商業團體派出代表組成的工作小組已在2009年12月成立。工作小組負責策劃和管理本計劃的運作。參與工作小組的政府及有關工商業團體包括:香港餐飲聯業協會、香港酒店業協會、香港物業管理公司協會、香港食品業總會、綠色有機生活協會、港九新界販商社團聯合會、領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香港蔬菜統營處、食物環境衛生署、環境保護署。
每年約有12個公營或私營機構獲邀參加。參加計劃的機構將推行廚餘源頭分類,而環保署會把所收集廚餘運送到設在九龍灣的廚餘處理試驗設施進行循環再造。計劃也包括制定廚餘管理守則、舉辦研討會和講座等活動,讓業界分享減少製造廚餘的經驗、交流廚餘源頭分類方法、探討廚餘減量及回收裝置。
環保署會頒發嘉許證書給參加計劃的機構,肯定他們在良好廚餘管理方面的努力。環保署也委託環保團體「環保促進會」負責協辦相關活動。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署
資料C:用膳減廢方法
外出
●問清楚各人肚餓程度才點菜;
●先點小量R菜、不夠飽才再點;
●自備餐盒帶走食物;
●選擇能提供不同分量的餐廳;
●與朋友共享。
家居
●臨時未能回家吃飯,應事前告知家人;
●善用電冰箱,保鮮食物;
●善用廚餘,例如把豬肉湯渣製成肉鬆;
●做飯前了解家人食量;
●留意食物限期。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綠領行動
想一想
1. 參考資料,你認為哪些因素會影響香港廚餘管理的成效?試加以解釋。
2. 參考資料,你是否認為香港的廚餘循環再造是環保的?試加以討論。
今日香港+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3. 細閱以下資料:
以下列方法處理的廢物佔總廢物量百分比
資料A:不同國家或地區都巿廢物管理的比較
國家或地區 回收 堆填 焚化
香港(2012年) 39% 61% 0%
日本(2010年) 21% 0% 79%*
新加坡(2011年)# 48% 1% 51%
台灣(2011年) 52% 2% 46%
韓國(2009年) 61% 19% 20%
註:#不包括建築廢料、污泥及曾使用礦渣。
*包括焚化及其他。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環境局、環境保護署
資料B:堆填區和焚化爐的碳排放比較
排放/減排項目 堆填區(千克/每噸) 焚化爐(千克/每噸)
垃圾運輸 1.1 1.3
溫室氣體排放(沼氣、二氧化碳等) 504.3 453.8
發電抵銷的碳排放(沼氣發電/熱能發電) -72.4 -435.1
堆填廢物本身的碳排放 -321.5 不適用
淨排放 111.6 19.9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本地報刊、香港科技大學
資料C:在香港推行廢物減量與管理的種種挑戰概覽
廢物與日俱增
一如許多已發展都市,香港的廢物量隨虒g濟的起飛而每年持續遞增。就以都市廢物為例,在環保署成立的1986年至今,平均每年都有增長,這正好吻合同期的經濟發展步伐,加上期間香港人口激增逾100萬,只要每位市民多丟一點垃圾,也足以令廢物問題百上加斤。在2008年,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為每天1.35公斤。
都市固體廢物來自住宅及工商業場所,這些廢物最終棄置在堆填區。堆填區除了接收都市固體廢物外,還要吸納大量建築廢物,壓力十分沉重。特區政府在2006年實施建築廢物處置收費後,運往堆填區的建築廢物,已由2005年每天6,560公噸,減至2008年每天2,660公噸。運往堆填區的建築廢物的多寡,主要視乎當時的經濟情況及動工中的建築工程數目。 ■資料來源:環境保護署
想一想
1. 根據資料A和B,你可得出什麼結論?
2. 參考資料,舉出你認為在推行廢物減量與管理時應優先實行的3項措施,並加以解釋。
結語
近年,香港的公共衛生和環境保護意識日益抬頭,然而情況似乎不太樂觀。有調查發現,不論外出及家中用膳,分別有58%和61%的香港人會丟棄吃剩的食物,主因是高估食量;當中有八成人不覺得自己浪費。因此,有人認為香港政府應該盡快研究推行強制性的廚餘回收計劃,以按量徵費的方式,促使巿民改變生活習慣。也有輿論認為食肆應該負起更大的企業社會責任,避免浪費食物之餘,也要多採取措施鼓勵顧客珍惜食物。
延伸閱讀
1. 《街市剩食回收欠積極 食環署:願提供便利》,香港《文匯報》,2015年9月24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9/24/HK1509240018.htm
2. 《玻璃樽徵費與加強回收須雙軌並行》,香港《文匯報》,2015年5月6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5/06/PL1505060007.htm
3. 《垃圾徵費 住戶擬「按戶按袋」》,香港《文匯報》,2014年11月25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4/11/25/HS1411250015.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