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綠色中國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西疇精神:敢叫石漠變綠洲 後發勇闖促跨越


放大圖片

雲南西疇,中國通往東南亞要塞,北迴歸線穿境而過的喀斯特綠洲。植物「大熊貓」華蓋木的故鄉,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中國面積最大、種群數最多的珍稀木蘭園。鋁土礦儲量雲南之首,是中國陽荷之鄉,刨花刺繡發源地。201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4億元,增速12.5%,增幅居文山8縣市第二。西疇正煥發前所未有的生機,享受著生態經濟帶來的紅利。

■香港文匯報記者 芮田甜 西疇報道

曾經,西疇被地質專家稱為「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水土流失、石叢遍佈、土地貧瘠、生態惡劣,是雲南乃至滇黔桂「生態癌症」石漠化程度最嚴重地區之一。境內99.9%面積屬山區,喀斯特山區佔75.4%,人均耕地不足0.8畝。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亂石旮旯地,牛都進不去,春耕大坡,秋收小籮。一年種,二年荒,三年石頭推滿山。」

當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對西疇人而言,大山帶給他們貧窮與艱難,也賦予他們比山高的脊樑,比石硬的鐵骨。他們靠一雙雙勤勞的手,向頑石宣戰!創造了「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經過整治,石漠化下降到983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從30年前的25.1%上升至53.3%,石漠變綠洲,天塹成坦途,窮鄉換新顏,西疇人選擇和創造了一條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發展之路。

肖家塘:四個「愚公」一條路

肖家塘村距西疇縣城僅有20公里,此前,由於山石阻隔,去一趟要花五小時,交通不便,讓原本有12戶人家的村子漸漸只剩下4戶。

四戶人家的壯丁中最年輕的侯壽高從西雙版納歸鄉後決定,與其和別人一樣背井離鄉打工,不如在家鄉修路試試,「搬家還不如搬石頭」的念頭,很快付諸行動。

2006年農曆6月,四戶人家達成一致,每家出一個勞動力,中午輪流由各家家屬送飯。他們在沒有任何機械的情況下,每天艱難推進,最險要的懸崖,由三十多歲的侯壽高爬上懸崖打炮眼,兩個月才修了20米;年過五十的鄧招財和姚仕斌,都在修路時別斷了手指,六年時光,路終於修通了。

「莊稼人,沒那麼金貴。」老鄧摸著手指上高高的凸起,咧開了嘴笑,六年來,就算不計勞動力成本,四家人也花費了十多萬元修路,這對年收入只有幾千元的他們來說,幾乎是孤注一擲,每家都欠下不少外債,但他們並不後悔。

「能有一條出山的路,是祖祖輩輩的渴望,我們實現了。」鄧招財說,路通了,兒子回家也更方便了。侯壽高則證明了自己當初的判斷:「車能開到家門口,買化肥、賣豬都更方便了。」最受益的,還是四戶人家的六個孩子,他們順著新路走到學校只要半小時。

巖頭村:懸崖峭壁變通途

在西疇縣,治理惡劣生態環境的故事數不勝數。

巖頭村是西疇縣西灑鎮的一個小山村,因居住在懸崖之上而得名。過去,由於進出村子的必經之路被懸崖阻隔,村民們養出一頭豬,都要請幾個人幫忙抬出去,在結算工錢之後,賣豬錢早已所剩無幾。

11年前,當村民小組長李華明動員了14名村民向懸崖宣戰,向頑石要路時,曾有人和他打賭:你如果能把路修通,我用手板心煎雞蛋給你吃。

經歷11個寒暑,水泥路修通了,巖頭村人乘車到縣城只需要20多分鐘,困擾巖頭村的出行難、運輸難、交易難等諸多難題迎刃而解,圓了祖祖輩輩的通車夢。

劉家塘:鑿石挖出「勝天洞」

劉家塘村四面環山,地勢低窪,最好的土地就在「盆底」,每到雨季,村裡的100多畝農田都會被內澇淹沒。大山閉塞了這裡的交通,更堵住了人們的出路,。

為解決洪澇和出行難題,六十年代初,劉家塘村的劉學金、劉學成帶領附近村寨24名青壯勞力,在衝子山與麻栗山之間丫口處開挖隧洞,日夜不停三班輪換,從山兩面同時開挖。十年時間,鑿通了300米長的隧洞。當地人自豪地稱其為「勝天洞」,寓意只要努力,人定勝天。

由於當時的條件有限,沒有測量技術及相關設備,修成的隧洞水平面高於壩區地面,排水洩洪效果不明顯。縣財政又出資10萬元,對隧洞進行了再次修挖,同時對洞槽及隧洞內的路面進行水泥硬化。如今,劉家塘村已鋪築了進村入戶水泥路,「勝天洞」依然是全村的排水洩洪和出行通道。

三光村:搬石開墾新田園

興街鎮三光村,因過去樹林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隨著西疇縣把該片區規劃為中低產田改造示範區,通過石漠化綜合治理,炸石壘台造地,修建水窖,同時科學套種作物等措施,實現糧食增產、作物增種、群眾增收。現在的三光綜合治理片區,平整台地烤煙長勢旺盛,兩旁石埂錯落有致,公路如絲如帶,經濟林木繁旺翠綠,正是西疇縣石漠化治理成效的縮影。

俯仰石之天地,錘擊青石之音,西疇人用鐵錘、鋤頭、撬棍加上長滿老繭的雙手,在犬牙交錯、石峰疊起的山坡上搬石壘田,築起「山石田園」。他們用自己的實踐證明,石漠也能變成綠洲,也能打造成宜居環境。

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的西疇模式

在治理石漠化的長期實踐中,西疇縣摸索和總結出了「六子登科」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成為雲南省乃至中國石漠化治理的經驗。

山頂戴帽子--採取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生態公益林保護等措施,恢復森林植被,搞好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

山腰繫帶子--充分利用退耕還林和沿山一帶的土地,大力發展核桃、油茶等特色經濟林,促進農民增收,調動農民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

山腳搭檯子--對坡度小於25度的山前緩坡進行「坡改梯」,炸石造地、營造生物埂,防止水土流失,增肥地力,保護耕地。

平地鋪毯子--結合巖溶地下找水,大興水利建設,著力開展中低產田地改造和高穩產農田地建設,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糧食產量。

入戶建池子--發展戶用沼氣池、小水池建設,戶均建一口水窖、一個沼氣池、秸稈氨化池,解決農村能源、人畜飲水和牲畜飼料,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村莊移位子--對石漠化地區失去生存條件的農戶實施易地搬遷,村莊向條件好的地方遷移,勞力向發達地區輸出,緩解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增強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

綠色回歸 再造秀美山川

現在的西疇,湛藍的天空下,波光粼粼的疇陽河畔,遠近青山綠裝素裹,田地裡的莊稼已經成熟。

這一切不僅是石漠化治理的成效,更要歸功於西疇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綠化大地」的目標,通過政府動員,生態保護觀念深入民心,全縣掀起了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保護的熱潮。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小橋溝分局的39位幹部職工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因長年在潮濕森林裡巡山護林,朱代清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但為了護林,他仍然拄著枴杖,艱難奔走。

在香坪山珍稀木蘭園,「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楊耀海20多年來,把國家級珍稀植物華蓋木、馨香木蘭、大果木蓮等推廣到30多種,培育各種珍稀瀕危苗木180多萬株,為青山添新綠。

昔日的荒山禿嶺新披翠綠,生機勃勃,大自然發生了令人驚歎的滄桑巨變。到2014年年末,西疇縣森林覆蓋率從30年前的25.1%上升至53.3%,西疇人逐漸享受到環境改善帶來的生態福利。

記者手記

精神成資源 差距當潛力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區土壤侵蝕的終極狀態,與北方沙漠化、黃土高坡水土流失並稱中國三大土地退化問題。面對「石魔」,最簡單的辦法是搬家,但西疇人選擇用精神守護家園,他們憑著內心的篤定與堅實,把石漠改造成綠洲田園。

或許對於住在城市裡的人而言,很難想像西疇人是用怎樣的毅力努力生活,只為土地冒出新芽時,那一絲燦爛的笑容。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對他們保持敬意,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質樸的農耕情懷,他們保留了中華民族對土地的原始熱愛,無愧於「當代愚公」的稱號。

同樣了不起的還有西疇縣委、縣政府,在他們的決策下,西疇縣在農村公路建設方面實現了「四輪驅動」,即:「群眾主動,突出主體作用;精神鼓動,激發建設活力;幹部帶動,提升凝聚力;黨政推動,強化組織保障。」

今天的西疇,實現了歷史的承接與跨越,因地制宜的石材產業園區啟動建設,礦產資源整合持續推進,興街出口貿易加工區緊鑼密鼓,縣城規劃初見前景,香坪山旅遊開發指日可待。西疇將進一步弘揚「西疇精神」,發揮後發優勢,以等不起、慢不得、立即幹的氣魄,疾步駛入跨越發展快車道。

相關新聞
西疇精神:敢叫石漠變綠洲 後發勇闖促跨越 (2015-11-13) (圖)
LEDUS打造世界級LED節能環保方案領航品牌 (2015-11-09) (圖)
光伏新銳 江山控股開創綠色生活新紀元 (2015-10-30) (圖)
中華煤氣致力拓展綠色能源 (2015-10-28) (圖)
標碼石材 開創天然石材環保、自由裝拆、精簡乾掛新紀元 (2015-10-28) (圖)
新宇國際穩紮穩打 鞏固工業危廢焚燒處置龍頭地位 (2015-10-22) (圖)
無害 減量推進資源再生 (2015-10-22) (圖)
精益求精穩步佈局未來 (2015-10-22) (圖)
屢獲國家專利 技術設備領銜業界 (2015-10-22) (圖)
西咸新區 秦漢新城 生態秦漢 田園新城 (2015-10-19) (圖)
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四川 (2015-09-2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綠色中國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