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綠色中國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西咸新區 秦漢新城 生態秦漢 田園新城


放大圖片

如何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城市」?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適時提出了「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指導意見。

近年來,秦漢新城切實踐行《西咸新區總體規劃》的綠色生態發展理念,以「城市組團+綠色廊道+優美小鎮」為整體發展模式,按照區域統籌、梯度推進、彈性發展的原則,精心描繪「城在田中、園在城中、城田相融」的田園都市畫卷,完美詮釋了「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實質內涵。■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曉燕

城在田中 園在城中--田園之城

人有親近自然山水的本能,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生態城市的前提,而城市建設與山水環境的和諧共生則是生態城市的重要特徵。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提出的「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就是這種發展思路的生動體現。

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用「複合生態理念」去認識「生態城市」,在規劃上實現了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經濟生態的和諧共生;根據自身的經濟基礎和資源稟賦,在空間上實現了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兼容並蓄;根據自身的社會背景和發展階段,在時空上實現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脈相承;根據域內自然景觀和區位條件,在佈局上實現了都市農業和現代城市的自然融合。

秦漢新城位於西咸新區的幾何中心,西接咸陽主城區,南跨渭河與西安相聯,是西咸新區五大功能組團的核心區域。他們充分利用域內豐富多樣的自然、歷史、山河、生態資源,以帝陵遺址、農田、生態綠地作為分隔城市組團的生態屏障,通過城市建設與陵、水、田、村等自然人文要素協調兼容,實現了城市與鄉村的完美融合,形成了「一軸雙核、三帶四區」的總體結構,成功地打造出一個「城在田中、園在城中、城田相融」的田園之城、生態之城。

畫景安瀾 福澤三秦--親水之城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也是3700萬陝西人民的母親河。流域內聚集了陝西56%的耕地、64%的人口、72%的灌溉面積、81%的生產總值。然而,正是這條在歷史上蘊育了輝煌關中文明的母親河,卻一度面臨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水質污染、下游河道淤積、流域生態惡化、小水也成大災的窘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陝西省委、省政府全面審視渭河存在的突出問題,做出在「十二五」期間下決心全線整治渭河的重大決策。

秦漢新城南跨渭河與西安相聯。西起上林大橋,東至西咸交界處,全長18.65km的渭河綜合治理秦漢新城段,是渭河綜台治理工程的關鍵節點之一,也是秦漢新城建設生態城市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

渭河治理工程寄託着3700萬陝西人的希望和夢想。秦漢新城成立伊始,就把渭河綜合治理擺在重要的日程,按着100年一遇的洪水設防,加高培厚防洪大堤,累計鋪設堤頂瀝青路面18.65km,新建、複建雁翅壩138座,完成堤身土方回填324萬m3,散拋石78萬m3,網箱籠石20萬m3,網墊護坡8萬m3,整修灘面土方509萬m3,治理灘地6.5km2,完成投資8.41億元。與此同時,大力建設「一帶、一軸、四點、一走廊」。「一帶」是指渭河河灘生態景觀帶,「一軸」是堤岸路道路景觀綠化,「四點」主要建設3個運動休閒公園和1個濕地公園,「一走廊」重點打造大壩立體綠化走廊。

目前,渭河秦漢新城段綜合治理工程已經成為當地百姓防洪安瀾的堅實屏障、堤岸結合的濱河大道,水清河暢的黃金水道,綠色環保的景觀長廊,同時也為秦漢新城建設生態新城的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一項得天時,贏民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

尊重歷史 保護文物--文化之城

人類社會在不斷的演進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歷史與現實的和諧共存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課題,而拯救和保護文物古蹟、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則是生態城市建設中不容回避的重要內容。

秦漢新城是一座承載着華夏文明靈根和源泉的歷史文化寶庫!圍繞「文化之城」的建設目標,秦漢新城科學梳理城市文化脈絡,認真挖掘歷史文化價值,對於域內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堅持開發與保護並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陵原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3.5公里,以西漢王朝早期在這裡設立的五個陵邑而得名,西漢先後共有9位皇帝長眠於此,巨大的陵塚沿鄭國渠一字排開,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被譽為中國的「金字塔」群。秦漢新城以帝陵遺址為依托,着眼彰顯帝陵整體形制格局和氣勢宏大的大地景觀,打造了內容豐富的帝陵景觀帶,先後在漢高祖長陵、漢惠帝安陵等帝陵周圍栽植油松15000餘棵,形成了頗為壯觀的「帝陵森林」。

他們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文化產業為平台,先後啟動建設了秦文化園、咸陽博物院、東方樂園等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秦漢歷史文化展示區,不僅很好地保護了文物古蹟,傳承了文化遺產,彰顯了秦漢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成為生態城市建設的靚麗名片。

生態理念 綠色打造--宜居之城

秦漢新城在規劃建設中摒棄傳統的低效率高耗能建設模式,提出一系列城市建設的綠色標準和理念。積極設計和推廣低成本高效能的綠色建築,構建綠色快捷的交通體系,推廣多元化可再生能源,打造經濟實用的綜合管廊,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綠色建築是指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秦漢新城把全面推廣綠色建築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他們將住建部綠色建築標準簡化總結為「牆體保溫、多層玻璃、窗外遮陽、新風系統」四大項,在成本較低的前提下可使建築能耗比國家標準降低70%。另一方面,他們與陝西建工集團開展合作,建立建築產業化基地,大力推進建築業工廠化生產,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

綠色交通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它與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可持續性發展概念一脈相承。在建構綠色快捷交通體系方面,秦漢新城通過多元化、人性化的交通組織方式構建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體系。大力發展立體交通與公共交通,各種交通方式分層配置,在重要節點設置連接各層交通系統的綜合交通樞紐並配置立體停車庫。在田園區配置綠道為非機動車交通和步行交通提供專用廊道,既能保障道路快速暢通,又能讓百姓親近自然,享受在路上的曼妙時光。

綜合管廊又稱共同溝,它是實施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和維護,建於城市地下用於敷設市政公用管線的市政公用設施,用於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是生態城市建設中的超前做法。秦漢新城因地制宜,積極推進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力求管廊建設與地面開發充分銜接,結合雨污水利用、濕地建設、綠廊建設等,最大程度地實現功能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管溝作用,在保證其主要功能不減的前提下,還把成本降低到傳統方式的1/10左右。

低影響開發(LID)是一種強調通過源頭分散的小型控制設施,維持和保護場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緩解不透水面積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徑流係數增大、面源污染負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秦漢新城的秦文化公園將傳統的硬質廣場改成軟質的綠地廣場,保留原地形地貌,由綠地、濕地景觀構成,既成為城市的文化廣場,也是高強度開發區域的綠色緩衝地帶。

此外,按照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要求,秦漢新城還積極探索地熱能、幹熱岩技術、分布式能源等綠色能源,優化新區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改善大氣環境,構建安全穩定、經濟綠色的城市能源支撐體系。

鮮花爛漫 美酒飄香 民生和諧

在城鎮化過程中,秦漢新城積極探索城鄉融合、和諧發展的道路。他們不是簡單地將農村人口「市民化」,而是充分尊重農民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依托田園風光資源,打造遊客的景區、市民的公園、農民的產業園。

佔地1100畝,投資6億元的張裕瑞那城堡酒莊,是一個集優質葡萄種植示範、高端葡萄酒生產銷售、葡萄酒文化展示和旅遊休閒「四位一體」、國際一流的葡萄酒酒莊,直接和間接帶動當地上千人就業,輻射帶動葡萄基地3萬畝以上,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良性互動,促進了莊園經濟和都市農業發展,加快了陝西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

由陝西秦漢都市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西部芳香植物園,佔地1260畝,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發展起來的生態觀光農業項目。該項目通過集中、大規模安置農民就業,使其成了秦漢新城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農民增收的重要平台和以產業發展推動城鄉統籌的亮點。

此外,由咸陽全力統一都市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都市農業商貿觀光園項目,集現代農業生產示範、生態農業旅遊觀光、農業科普教育和推廣、農產品展示展銷等功能於一體。由陝西北星花木園林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生態田園休閒觀光項目,通過建設智能溫室、花卉交易中心及工業化產業園區等內容,建成為集花卉生產、交易、研發、科普展示、文化創意為一體的國家級現代旅遊農業示範區。計劃投資約10.94億元佔地2300畝的秦漢鮮花港項目,計劃以紅掌標準化設施生產為主導,建設集高檔花卉研發中心、優質花木繁育中心、花卉物流中心、花卉展銷於一體的陝西一流鮮花港。

這些項目的落地實施,不僅擴大了農民就業增收,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莊園經濟和都市農業發展,同時也讓秦漢新城的農業更強了、農民更富了、農村更美了。

編後感:就在記者發稿前,我們欣喜地獲悉,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榮膺「綠色中國2015環保成就獎」之「綠色中國·傑出綠色生態城市獎」獎項。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我們由衷地為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依據自身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經濟基礎和發展階段來確定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態發展道路的做法點讚。

相關新聞
西咸新區 秦漢新城 生態秦漢 田園新城 (2015-10-19) (圖)
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四川 (2015-09-2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綠色中國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