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後第五屆區議會選舉結果揭曉,在創新高的47%投票率下,包括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經民聯、自由黨等建制派政黨和團體依然獲取了良好成績,獲得七成議席,整體得票增加10多萬票,更打破了所謂高投票不利建制派的「定律」。這一結果,顯示出廣大選民要發展、求安定、輕政治、重服務的強烈願望,許多過往沒有參與的選民踴躍站出來,用手中一票對違法「佔中」及激進暴力說「不」;另方面,也體現出建制派通過多年持續不懈的努力,贏得了全港多數市民的認同和支持。建制派理性務實、真誠服務市民的形象,在區選中備受讚譽、廣得民心。期待所有當選者尤其是建制派區議員,抓住此次區選所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一步總結經驗,因應新的形勢,制定新的策略,更好地建設香港、服務市民。
2015年區議會選舉順利舉行,建制派共得到約78萬票,加上自動當選及其他傾向建制的獨立人士在內,共佔有約七成的議席,其中民建聯取得119席,成為區議會內第一大政黨;工聯會取得29席;新民黨與公民力量結盟,取得26席;經民聯獲10席;自由黨獲9席。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選舉投票率創出新高、選情激烈的情況下,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工聯會王國興及鄧家彪、新民黨田北辰、經民聯梁美芬和獨立的謝偉俊等建制派立法會議員順利勝出。反觀反對派,何俊仁、馮檢基、尹兆堅、陳家洛、譚文豪等具「指標性」人物紛紛落馬,今後四年區議會的政治格局,繼續由建制派主導。
回顧過去香港歷次選舉,坊間歸納稱,在所謂「六四定律」(即支持反對派的佔六成,支持建制派的佔四成)的影響下,投票率越高,對建制派就越不利。但今次區議會選舉結果顯示,即使投票率創新高,對建制派選情也沒有定向的不利影響。這一所謂高投票不利建制派的「定律」,已經開始被打破。分析箇中原因,主要有四點:
首先,區議會的基本性質,是以地區服務為主,建制派各政黨和團體,以愛國愛港為宗旨,用理性務實的態度,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並熱心服務市民,是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積極和正面的力量。他們高度重視地區工作,派出骨幹和精英,扎根基層,深入社區,注重民生,做了大量促進市民福祉的實事,贏得了廣大選民的認同和支持;相反,多數反對派參選者長期以來「政治掛帥」,忽視基層服務,不少人到選舉時才臨急抱佛腳,這些伎倆絕對不能矇騙廣大選民。他們在選舉中輸給形象正面、扎實服務的建制派,是必然的事情。
第二,反對派策動違法「佔中」及「綑綁」否決政改方案的劣行不得人心,在此次選舉中遭選民「票債票償」。去年至今年初的違法「佔中」行動,對香港法制的衝擊、對香港經濟的破壞、對市民生活影響程度之嚴重,都是香港特區成立以來所未見的。在今次選舉中,「佔領」行動所在的中西區和油尖旺區,選民多數都投了建制派一票,令這兩個區的建制派的當選者佔了大多數。從這個例子就可以充分看到,廣大市民對違法「佔中」等激進暴力行為深惡痛絕。
第三,隨着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大大提升。國家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又充分發揮香港的優勢,為香港今後的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和廣闊空間,廣大港人對國家的認同也與日俱增。這些都為擁護「一國兩制」、愛國愛港的建制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當然,此次區選也出現一些值得重視的新動向,特別是多位毫無地區服務業績和基礎的反對派「傘兵」當選,對整體的區議會生態,帶來一定衝擊。期望這些香港政壇的「新兵」,能夠切實履行區議員的職責,拋棄泛政治化的思維,真真正正在地區服務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