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重慶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向張婧的父親(右二)遞上榮譽證書。 記者孟冰 攝
2016年1月20日,本報記者來到張婧的老家--重慶銅梁區梁祝村六社,這是一處典型的農村二層住房,家中沒有一件值錢的電器,二樓頂棚已經大片開裂,無人修復。屋外的院壩只有隨風搖擺的荒草。此時距孩子離開不到一個月,張婧的奶奶哭壞了眼睛,父親張仁偉眼神渙散、長時間低頭少言。
半晌,張仁偉才緩緩抬起頭來,用重慶方言說道:「我常常夢到婧婧,夢見她讓我買零食,夢見她畫的畫,我總覺得女兒還活着,她和她媽都還活着。」被問及是否後悔捐獻婧婧器官時,他又低下頭,喃喃說:「不後悔,不後悔。」說畢又改口:「我不是要捐婧婧器官,我是想要婧婧活下來。這也算婧婧還在世上吧?」
懊悔打工一年見一次家人
與記者一路同行的紅十字會協調專員稱,「雖然器官捐獻移植已是大勢所趨,但在閉塞的山村,村民傳統觀念很強。張婧爸爸不僅要面對失去妻女的悲傷,還面臨着周圍人的誤解與質疑,甚至有很多無知的人以為捐獻器官能賺錢,說他們一家人『心狠』。其實器官捐獻屬於自願無償奉獻,他們真的很善良、很無私。」
張婧的姑姑對記者說,哥哥最後悔的事情,是前幾年外出打工,一年只見女兒一面。不久後,她也要為了生計再赴沿海,擔子落在了她一人身上。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我們所能幫助他們。」米智慧說,為了緬懷與紀念如張婧一般自願捐獻器官的市民,重慶正在打造一個遺體器官捐獻電子紀念園,安放在重慶市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內,專門用於記錄遺體和器官捐獻者的音容笑貌和生平事跡。日後,捐獻者親屬只需手指輕點電子屏幕,就可以讓親人的照片躍然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