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神州有情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常常夢到女兒 感覺她還活着」


放大圖片

■重慶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向張婧的父親(右二)遞上榮譽證書。 記者孟冰 攝

2016年1月20日,本報記者來到張婧的老家--重慶銅梁區梁祝村六社,這是一處典型的農村二層住房,家中沒有一件值錢的電器,二樓頂棚已經大片開裂,無人修復。屋外的院壩只有隨風搖擺的荒草。此時距孩子離開不到一個月,張婧的奶奶哭壞了眼睛,父親張仁偉眼神渙散、長時間低頭少言。

半晌,張仁偉才緩緩抬起頭來,用重慶方言說道:「我常常夢到婧婧,夢見她讓我買零食,夢見她畫的畫,我總覺得女兒還活着,她和她媽都還活着。」被問及是否後悔捐獻婧婧器官時,他又低下頭,喃喃說:「不後悔,不後悔。」說畢又改口:「我不是要捐婧婧器官,我是想要婧婧活下來。這也算婧婧還在世上吧?」

懊悔打工一年見一次家人

與記者一路同行的紅十字會協調專員稱,「雖然器官捐獻移植已是大勢所趨,但在閉塞的山村,村民傳統觀念很強。張婧爸爸不僅要面對失去妻女的悲傷,還面臨着周圍人的誤解與質疑,甚至有很多無知的人以為捐獻器官能賺錢,說他們一家人『心狠』。其實器官捐獻屬於自願無償奉獻,他們真的很善良、很無私。」

張婧的姑姑對記者說,哥哥最後悔的事情,是前幾年外出打工,一年只見女兒一面。不久後,她也要為了生計再赴沿海,擔子落在了她一人身上。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我們所能幫助他們。」米智慧說,為了緬懷與紀念如張婧一般自願捐獻器官的市民,重慶正在打造一個遺體器官捐獻電子紀念園,安放在重慶市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內,專門用於記錄遺體和器官捐獻者的音容笑貌和生平事跡。日後,捐獻者親屬只需手指輕點電子屏幕,就可以讓親人的照片躍然眼前。

相關新聞
六歲女捐器官 助五人重生 (2016-01-25) (圖)
「常常夢到女兒 感覺她還活着」 (2016-01-25) (圖)
破爛王做慈善家 救助數百弱殘孤 (2016-01-18) (圖)
力所能及助人 愛心照亮「死角」 (2016-01-18) (圖)
逾百義工加盟 齊傳遞正能量 (2016-01-18) (圖)
香港獲獎談體會 勤勞善良是動力 (2016-01-18) (圖)
派紅包被嫌少 受委屈無怨悔 (2016-01-18) (圖)
五殘三幼貧家 農婦隻手撐起 (2016-01-11) (圖)
心中常存感恩 銘記各界援手 (2016-01-11) (圖)
子女執意輟學分憂 又憐又愛慈母心疚 (2016-01-11) (圖)
鄰里齊讚「男子都難做到」 (2016-01-11)
記者手記:艱辛磨難牽人心 政府民間傾力助 (2016-01-11)
暖飯贈貧病 小店獻大愛 (2016-01-05) (圖)
微觀點:不缺愛心 只需行動 (2016-01-05) (圖)
「陌生人信任 用錢買不到」 (2016-01-05) (圖)
感動八旬翁 千里行善舉 (2016-01-05) (圖)
話你知:靈感來自「牆上的咖啡」 (2016-01-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神州有情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