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現代中國 -
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產業以製造業為主,在全球分工的情況下,「中國製造」產品比比皆是,有世界工廠之稱,可是,隨着工資和各項生產成本近年開始上漲,令很多跨國企業開始另覓生產基地。中國製造業是風光不再? 還是未來有新的發展可能? ■鄧婉君 聖公會梁季彜中學通識科老師
新聞背景:國務院改革生產模式
國務院在去年公佈了一系列的政策,為國內的「新工業革命」作準備,如《中國製造2025》、《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等,希望改革國內的生產模式。
放眼全球,在任何一個國家,工業都是一支不容忽視的中堅力量,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無一不是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在中國,一場「新工業革命」正在醞釀,將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和可能。
概念鏈接
世界工廠︰經濟全球化下,跨國企業把生產工序分割,其中,需要密集勞動力的生產工序多由發展中國家負責。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大量外資在華設廠,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國,因而有「世界工廠」之稱。
尋底競賽:在全球勞動力市場中,企業會在全球尋找最廉價的勞動力,在此基礎下,更進一步的發展是企業不再自行在市場搜尋勞動力,亦不會在公司內部建立完整的供應和生產鏈,而是透過「外判」的方式,聘用另一間公司為他們處理其中一些生產程序。而外判時會採用招標形式,通常價低者得,所以被稱為「尋底競賽」。
小知識:十年內大國變強國
《中國製造2025》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提出的製造戰略計劃,也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根據計劃,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達成從「製造大國」變身為「製造強國」的目標,而到2035年,中國的製造業將達成趕超德國和日本的目標。
現況:前景未明 衝擊漸多
中國製造業若與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相比,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仍有明顯差距。中國工業長期以來依賴土地、勞動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發展模式已逐漸失去競爭優勢,面臨着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爭的衝擊,去年前三個季度,工業增加值逐季走低,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連續三個月在榮枯線以下。
成本漲勞工不足 競爭多質素參差
生產成本上升
1. 工資上漲︰隨着人民收入及生活素質的提升,工資水平不斷上漲 ,令企業的勞工成本大幅上升。據波士頓諮詢集團統計,在過去十年,中國製造業的工資從2004年的時薪4.35美元,增至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
2. 中國能源成本上升︰中國的電力消耗,從2004年的7美元每千瓦時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每千瓦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5.8美元每百萬英熱單位升到13.7美元,漲幅138 %,能源成本亦令生產成本上升。
3. 人民幣升值亦直接令生產成本上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升了35%,換言之,中國的整體生產成本亦同時上升。以日資企業松下 (Panasonic)和大金(Daikin)為例,由於日圓貶值、人民幣升值等經濟考慮,皆決定將製造基地遷回日本,以降低經營成本,松下更全面結束在中國的電視機生產業務。
在「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下,跨國企業另尋生產基地是自然不過的事。生產成本上升令廠家利潤下降,以製造業集中的珠三角地區為例,不論代工或自主品牌的毛利率均大幅下降,部分企業一年的毛利率僅三個至五個百分點,令不少外資企業撤出中國。有調查顯示,有超過一成的廠商計劃撤出中國,搬至越南、柬埔寨、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中國廉價勞動力不足
1. 民工荒︰中國的人口結構因計劃生育政策而改變,人口老化問題加劇,農民工的增長率正逐年減少,2010年時,農民工總數同比增長尚有三成六,到2014年底,增速不足百分之二。有數據顯示,目前僅東莞市缺少的農民工就高達十萬人以上,可見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優勢不再。
2. 新生代農民工的不同︰新生代農民工心態跟傳統農民工不同,隨着他們的水平和維權意識提高,勞動收入已不再是他們唯一的考慮,他們追求更好的生活素質,也更重視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故企業比從前難以招聘工人。
競爭對手眾多
印度迎頭趕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亦以低成本吸引外資,以成衣業為例,近年孟加拉早已取代中國,成為歐洲成衣的生產基地,可見中國優勢不再,更甚者,是不少發達國家近年採取「再工業化」戰略,重投工業發展,令中國製造業的訂單減少。
1. 發展中國家︰印度政府大力打造「印度製造」計劃,誓將印度打造成與中國相提並論的製造業大國,積極鼓勵製造業投資,支持外商直接投資發展製造業,包括推進特殊經濟區發展,改進稅制,以及修改嚴苛的勞動法以適應外企等等。印度政府的實行多項優惠吸引全球廠家,全球最大電子產品代工製造商富士康(鴻海科技)宣佈斥資五十億美元在印度設廠。印度很可能成為富士康僅次甚至超過中國的最大生產基地。
2. 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未來中國製造不僅要面臨東南亞、印度搶生意,更要與升級中的德國製造、美國製造競爭。經濟危機後,發達國家均在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以穩定經濟發展,德國推出工業4.0,美國推進製造業復甦。
價格VS質素
跨國企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質素,俗語說「一分錢一分貨」,在製造業上也是如此,發展中國家的出品,往往因技術或工人熟練度等問題,導致質素比以往下降。以日本的電器產品為例,早年予人「品質保證」的印象,而近年改到東南亞生產後,質素日趨下降。日資企業開始意識到以高品質贏取客戶的信心,比節省成本更重要。因此,不少日資企業如大金等,已將原來由中國代工生產的家用冷氣機部分,轉回日本滋賀縣的工廠生產。
經濟衰退 ...VS 經濟轉型
挑戰外資撤出令製造業式微引致經濟衰退︰外資的不斷撤離,對中國這座「世界工廠」的衝擊甚大。首當其衝的就是勞工面對失業問題。中國歐洲商會2014年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年有近四分之一的歐洲企業計劃在中國開設的工廠進行裁員。這意味着將有大批民工面對失業的問題,這將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衝擊。
機遇1. 中國的製造業萎縮將有利環境保護︰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後,污染問題一直揮之不去,原因是工業本來就會破壞環境,可說是以環境換取了經濟發展。近年工廠陸續撤出中國,由工業造成的污染亦隨之離去,對中國環境來說,可算是一大喜訊。
2. 產業升級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現時的製造業中,設計是最賺錢的一環,而生產的利潤只屬少數。工業撤出中國,正好為中國帶來一次經濟轉型的機會,不再只為國外企業擔當生產者角色,而是開發自己的品牌,參與利潤最多的設計部分。
想一想
1. 你是否同意中國製造業已優勢不再?
2. 你認為中國的製造業現在面臨的是危是機?
3. 發展中國家是否能永久保持低成本優勢發展經濟?
4. 有評論認為「製造業萎縮將有利環境保護」,你同意嗎?
答題指引
1. 同學需先分析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是什麼,再分析這些優勢是不是已經不存在。
2. 本題關鍵在於「危」、「機」二字,需留意危險與機會可以並存,因此可以指出中國製造業正面對衰退倒閉的危險,但同時亦會轉型的機會。
3. 本題涉及國家發展的概念,理論上發展中國家是不可能永久保持低成本優勢,因為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生產成本就會愈高,因此不可能永久擁有低成本優勢。
4. 同學可自由選擇方向,較容易的是同意一方,因為工廠必然會導致污染;反對一方則可以指出,如果法例全面,能規管工廠的污染在可接受水平之內,其實製造業不萎縮也可以保護到環境。 ■記者 鄭樂泓
延伸閱讀
1. 《李克強:中國正在迎來一場「新工業革命」》,《文匯網》,http://news.wenweipo.com/2015/11/19/IN1511190059.htm
2. 《李克強的王牌計劃:中國製造2025》,《文匯網》,http://news.wenweipo.com/2015/03/11/IN1503110012.htm
3. 《英媒:機器人正在中國工廠出現》,《文匯網》,http://news.wenweipo.com/2012/10/10/IN121010002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