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大琪指,資優生的學習歷程並非一路平坦,往往會因異於常人的個別特質或在科研等範疇的專長,而未能融入學校環境。 鄭伊莎 攝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成立8億元「資優教育基金」,以種子基金形式運作,支援資優教育學苑持續栽培資優生及培訓老師等。院長吳大琪表示,學苑已制定十年發展計劃,發展情意教育是重點項目之一,以支援資優生和家長,並會首次讓家長陪同就讀小學的子女上課,學習與人相處。他又期望,學界及政府能努力營造一個友善及包容的校園環境,支援資優生融入學校。
吳大琪表示,資優生在性格及行為上均有不同的特質,「就好像SEN(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一樣,難以融入校園或社會,需要特別的指導」。為了讓學生學習情緒管理及提升社交能力,學苑特別開辦情意教育課程,吳大琪指,學苑正舉辦部分小型的試驗工作坊,讓小學生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亦讓學苑職員累積教學經驗。
齊營造友善包容校園環境
他期望就讀小學的學員都有機會修讀情意教育,預期每年涉及約一千名小學生,同時會讓家長陪同子女上課,學習如何輔助子女。
不過,吳大琪慨嘆,學苑的能力有限,因資優生更受周遭的環境影響,不少人在校內不被教師或同學理解,部分人甚至會被取笑或排擠,「學苑無能力為每個資優生在其學校營造一個友善及包容的校園環境,我們的影響力始終有限,這還需要學界及政府,一同努力建構。」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