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10年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昨日宣佈啟動。落實電子病歷互通,在公營和私立醫院之間搭建起雙向的病例資訊流通渠道,既能加強公私營醫療機構的溝通協作,又有助提升診療效率,令患者獲益,值得進一步在全港推廣。為爭取私營業者更廣泛參與,政府作為計劃牽頭人,有必要正視私營醫療機構和私家醫生的顧慮和困難,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援和經濟誘因,調動他們參與計劃的積極性,業界亦應更積極配合「新政」,讓電子病歷互通系統造福患者。
本港公立醫院早已建立電子病歷的互通安排,而且計劃本來就容許私家醫院及醫生加入。但一直以來,有關流通僅屬單向性,公立醫院的醫生無法查閱私營醫院的病人資料,導致在信息不全的情況下,病人常常要接受重複的檢查和治療,甚至有斷錯症、開錯藥的潛在風險。隨着新的電子病歷互通系統啟用,無論公私營的醫護人員,均可在徵得病人同意下,無障礙地查閱病人的病歷資料,實現健康紀錄共享,加強病人治療、護理的連貫性、可靠性,更有效地保障病人的利益。電子病歷互通值得肯定,關鍵是如何將其推廣開來,鼓勵更多的私營醫療從業者參與其中。
根據其他國家和地區推行電子病歷的經驗,要消除私家醫生或私家醫院的顧慮,說服他們將病人資訊提交給他人共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一些知名私家醫生,由於診金不菲,自然不希望自己的「獨門處方」及醫療手法被其他醫生知悉,造成客源流失、經濟受損。再者,建立病人檔案和病歷的電子資料庫,需要耗費一定的資金和人力,若無經濟誘因,提供一定經濟補償,私營醫療從業者參與電子病歷互通計劃的積極性難免大打折扣。因此,當局一方面應加強對私家醫院及醫生的知識產權保護,消除他們對參加病歷互通計劃的顧慮;另外,還應為他們提供配套的技術支援和經濟補助方案,提高業界機構和人士加入互通計劃的積極性。
常言說,醫者仁心。病人的利益和健康,始終是醫生最重要的考量。多一些醫者仁心,少一些得失計較,就能不辜負電子病歷互通計劃的初衷,造福廣大病患,讓患者減輕痛苦,減少經濟損失,及早解除病痛折磨,重拾健康。 (相關新聞刊A1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