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港絕大多數市民長期依賴公營醫療服務,加重公營醫療壓力。圖為公立醫院急症室擠滿病人。 資料圖片
資助額薄如「車馬費」 西醫工會成員嫌煩退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虹)香港公私營醫療系統嚴重失衡,絕大多數市民長期依賴公營醫療服務,加重公營醫療壓力。為改善情況,港府大力推行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預計3年內由現時三區試行推展至全港18區(見表),但不少私家醫生卻對計劃表現冷淡。有參加醫生直言,計劃資助額低「當收車馬費」,未來亦打算不再接收額外病人;西醫工會透露,逾2,000名工會成員中只有寥寥數人參加,參與率極低,評價亦不高,不少會員「嫌太煩」中途退出;醫學會亦向會員建議不要參加,更不看好計劃前景。
醫管局2014年7月於黃大仙、觀塘及屯門三區試行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公立醫院會轉介高血壓或兼高血脂且病情穩定的病人,以每次只需支付相等於公院普通科門診費用(45元)到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接受每年最多10次診斷治療,以縮短公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新一份施政報告建議撥款100億元成立基金,進一步「複製」計劃至其他15區,擬每區服務約2,000名病人,即未來受惠病人可增加3萬名。
平市價兩成 診所趨飽和
食物及衛生局資料顯示,計劃實行近兩年,但三個試驗地區截至今年2月底,合共只有92名私家醫生參加。參與計劃的觀塘區家庭醫生區家駒現已接收約70名病人,為每名病人提供4次診治疾病及6次急症護理合共10次診症。
他指出,雖然每年均可就每名病人,最高獲政府提供約3,000元的資助額(已包括病人支付的45元),惟仍較市價優惠20%,笑言「當收車馬費」。
區家駒續說,該收費包括向病人提供長達3個月的藥量,雖然當中逾90%病人藥物均可透過醫管局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團購價」購買,藥物成本不大,但承認醫生參與率不高。對於計劃今年底或擴至糖尿病病人,他直言因診所人手已見飽和,加上糖尿病病情較繁雜,故不會再接收額外病人。
好又無人讚 又恐「惹官非」
西醫工會會長楊超發指出,工會現有逾2,000名會員,但只有數人參加計劃,參與率極低且會內對計劃的評價亦不高,「都有很多參加的會員中途退出,嫌太煩,加上做得好又沒有人讚你,做得差反而會惹來惡評甚至惹上官非。」
他續說,作為計劃推動者的醫管局亦未有體諒及信任參與的醫生,批評該局限定醫生購藥數量,準則嚴謹且繁瑣,難免感到「綁手綁腳」。於葵青區私人執業的他直言,需觀察計劃技術運作是否流暢以決定是否參加,「若太繁瑣就不參加了」。
批用藥做法恐增病患風險
醫學會會董蔡堅雖於黃大仙區私人執業,卻從未打算參加計劃,「醫學會已向會員建議不要參加。」他又強調,慢性病患者需要醫生定期跟進情況,「我會要求病人每個月覆診一次」,批評計劃向病人一次過提供數個月藥量的做法,擔憂病人覆診相隔時間太久,就算病情惡化,亦未能作出適當治療應對,增加病患風險。
蔡堅指出,計劃最大問題是醫生資助額不高,令參與者入不敷支,他並不看好計劃前景,「本港約有140萬名高血壓病人,惟至今不足8,000名病人參加計劃,10%都無,(計劃)做了等於無做。」
私家醫生對計劃評價不高,曾任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的卓健醫療執行醫務總監邱家駿亦明白計劃對私人執業的醫生吸引力有限,認為私家醫生有其營運或盈利需要,惟相信調高醫生資助額以增加參與率的可能性不高,擔憂會影響計劃持續性。
他希望未來可發展公營、私營醫療機構協作形式,相信具一定規模的私營醫療機構有能力成為計劃的主要牽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