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香港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具條件拓互聯網經濟


放大圖片

■首屆互聯網經濟峰會昨在港開幕。 劉國權 攝

業界「龍頭」聚峰會 指大數據雲計算勢領風騷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婉玲)香港首屆互聯網經濟峰會昨開幕,行政長官梁振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徐麟、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馬利、創科局局長楊偉雄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峰會吸引了包括微軟、facebook、阿里巴巴、奇虎360、華為、小米等眾多知名企業高層在內的千餘名業界精英參與,探討「互聯網+」、大數據和物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會者指出,香港完全有條件發展互聯網經濟以推動本港經濟,呼籲特區政府及早做好準備。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昨在峰會上指出,人工智能技術早在50年前已出現,並非新鮮事,他希望可以將人工智能帶到每個生活體驗中。他又不相信人工智能將會取代人類,而是共同工作,有助改善生活。他在會上以手機觸屏為例,指該項技術在很久之前已在研發,才會有今天的技術,建議港府應及早為科技發展作好準備,更多地考慮注資大學,推動調研和科技發展。

他強調,大數據、大運算及雲計算將會成為新潮流,為每個人帶來經濟機遇,成為科技方面的改革,相信將為香港帶來很大機遇。

fb有發展空間 政府宜正視

facebook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梁幼莓認為,透過鼓勵用戶使用旗下社交平台facebook、Instagram和即時通訊程式WhatsApp,加強與朋友聯絡,能夠幫助推動「大數據經濟」,有關的發展會為社會帶來就業機會及創造商機。她提到,facebook全球每月活躍用戶達16億,facebook Messenger的每月活躍用戶有9億,相信兩者仍有莫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全球仍有40億人未有接觸互聯網。未來10年集團會積極投放資源在人工智能上,冀政府未來有更多政策出台,以推動本港創科發展。

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經濟」發展迅速,58同城及趕集網行政總裁姚勁波稱,下一個5年至10年將是互聯網改變本地消費和服務業的黃金時代,移動互聯網將以連接一切的趨勢去推動經濟變革。他表示,香港在互聯網發展中具優勢,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完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及優質服務水平,相信移動互聯網會為香港帶來更多創新機遇。

在物聯網方面,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及副總裁黃江吉認為,物聯網不普及,是由於市場需求疲弱,主要原因有三個,分別是:產品質素欠佳、價格高及家居產品未完全智能化。他稱,要提升物聯網使用率,帶動需求,就應該從產品的智能化入手,並且提供合理價格。

智能產品需求大 互動拓市場

黃江吉表示,集團旗下最暢銷產品包括小米手環和智能家居攝影機,小米手環的全年銷量甚至逾1,000萬隻,反映消費者對智能產品的需求。而智能家居攝影機的發展,除了監控室內及室外,若能配合人工智能技術,識別陌生人面貌,相信可以為消費者進一步改善生活。

阿里巴巴前副總裁、現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及全國信標委大數據標準工作組副組長車品覺認為,與用戶對話是未來所有產品的發展方向,而「感應」技術是不可缺少,無論是動作、聲音及表情都可以感應。他又舉例指,銀行可以透過感應技術,偵測客戶樣貌,識別其身份。

相關新聞
戴耀廷歪理 吹煽「獨」無罪 (2016-04-14) (圖)
何俊仁砌詞「護獨」 (2016-04-14) (圖)
特稿:陳文敏「變臉」自打嘴巴 (2016-04-14) (圖)
網議政事:包致金竟稱包容播「獨」者 (2016-04-14) (圖)
微觀點:「言論自由」非犯法保護傘 (2016-04-14)
各界批港大學生會自毀校譽 (2016-04-14) (圖)
浸大學生會長稱「不獨寧死」 (2016-04-14) (圖)
葉劉輕鬆「拒獨」暗寸「獨青」 (2016-04-14) (圖)
葉太與年輕人對話摘要 (2016-04-14)
劉江華承認激進團體「網籌」冇王管 (2016-04-14) (圖)
張炳良憂激進思潮損核心價值 (2016-04-14) (圖)
雨警拒「見紅」 玩殘學生哥 (2016-04-14) (圖)
大風大雨大鑊 上班上學上火 (2016-04-14)
街談網議:特准學童脫鞋襪 貼心校獲點讚 (2016-04-14)
網民熱議黃雨 (2016-04-14)
港具條件拓互聯網經濟 (2016-04-14) (圖)
特首:歡迎各方企業來港研發 (2016-04-14)
徐麟:港憑優勢必成增長點 (2016-04-14)
微觀點:峰會奠港「智城」發展基礎 (2016-04-14)
馬時亨:要準備好面對新經濟 (2016-04-1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香港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