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08年10月15日汪明荃主席率領香港八和會館出席「第五屆羊城粵劇節」及參與演出和羅家寶、紅線女相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對於「蝦腔」的形成及藝術魅力,著名粵劇編劇潘邦榛解釋得比較透徹,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他擔綱排演的《血濺烏紗》、《袁崇煥》與《夢斷香銷四十年》這三個風格迥異的新戲,更被讚譽是藝術躍上了新的里程。羅家寶的表演瀟灑優雅,細膩大方,而唱腔自成一家,正因其乳名叫阿蝦,故被人們親切地稱作「蝦腔」。
潘邦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羅家寶善於博取薛覺先、白玉堂、桂名揚等各家所長,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融會貫通而逐漸形成的、獨創一格的唱腔,尤其後來得到京昆名師俞振飛等的指點而更臻成熟。談到羅家寶的演唱特點,潘邦榛表示,其低音區音質厚實,共鳴強烈,酣暢自然,韻味淳厚,易於學唱和傳唱,所以直到現在仍是最流行的粵劇唱腔流派之一。
記者翻閱資料獲悉,少年得志的羅家寶,18歲便自己組戲班,到過越南、新加坡等地演出,在粵劇世界的舞台上嶄露頭角。時間轉到1953年,羅家寶和許多文藝界人士一樣,經過一番考慮,選擇離開香港回到內地發展。
回首往事,羅家寶去年出席粵劇春茗活動中接受採訪時說:「24歲的我在面對留在香港還是回內地發展事業的選擇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現在回想起來,心中也難免五味雜陳。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從來不會為自己的決定後悔。」
當時的香港,有大量活躍在舞台上的粵劇老前輩,競爭太過激烈。在關於羅家寶《藝海沉浮六十年》這本書中,記者翻閱後得知,百般思量的羅家寶看到了,新中國一切都百廢待興,正是需要人的時候,而且文藝氣氛也很濃厚。秉着「回去應該有所作為」的信念,回到廣州。
在廣州如魚得水的羅家寶,也憑着主演《柳毅傳書》一炮而紅,奠定了自己在粵劇界的地位。 「五十年代的廣州是各處藝術交流的必經之地,所有藝術群體到國外都得停留這裡」,所以這個時期的羅家寶看到了很多藝術大師的演出,對各種粵劇流派藝術的吸收並不亞於剛開始學戲時,眼界也大大寬闊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