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一星(右二)期望根據基線研究調查,盡早推出改善措施。趙虹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虹)本港地少人多,墓地供應成為一大問題。根據一項基線研究顯示,大部分市民對「社區及健康服務」範疇滿意度較低,當中最多受訪者不滿墓地供應。有市民直言擔憂生前爭一安家之地,死後亦要搶一容身之處。同時,為支援推行「齡活城市」地區工作,賽馬會將與4間本地大學合作並撥款逾1億元,當中包括每年向8個地區投入50萬元推行工作。
賽馬會委託中大、港大、理大、嶺大4間大學的老年學研究單位,於去年7月至今年2月期間,進行全港首個基線研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8大範疇框架,包括「社會參與」、「交通」、「尊重及社會包容」、「公民參與及就業」、「房屋」,以及「社區及健康服務」等,以了解現時社區的長者及年齡友善程度。
齡活城市調查 僅1成滿意墓地量
研究於沙田、大埔、中西區、灣仔、離島、九龍城等8個試點地區進行,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了逾4,200名年齡介乎50歲以上至80歲以下的市民,並進行了40個合共347人的聚集小組。
研究結果於昨日公佈,其中「社會參與」評分最高,平均近56%受訪者對現狀感滿意,其次為「交通」(53%)及「室外空間及建築」(47.6%);而包尾的「社區及健康服務」範疇平均只有37.7%受訪者滿意,當中僅有10.1%滿意墓地(包括土葬及骨灰龕)數量,為整個問卷調查共53條問題中最少滿意者的一項。
居於灣仔的55歲黃小姐直言,整個問卷調查中,最不滿墓地數量,「我只會給兩分(6分滿分)。」她指出,本港墓地素來不足,擔憂生前爭一安家之地,死後亦要搶一容身之處。
負責研究的中大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研究員余浩欣表示,各區對「社區及健康服務」範疇亦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受訪長者均稱醫院電話預約系統難使用,要求真人對話服務,而非只是電話錄音,認為有關措施有改善空間。
大學區會攜手改善 馬會撥1億支援
隨着研究結果公佈,參與研究的4間大學將各自負責兩個試點地區,與區議會共同制定一個為期3年的行動方案。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亦就有關計劃,撥款逾1億元,當中包括為各地區每年投入50萬元以支援推行有關「齡活城市」的地區工作。
負責灣仔及中西區的港大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副總監林一星透露,已與中西區區議會舉行兩次會議並成立委員會,下周亦將與灣仔區議會會面,期望根據基線研究調查,盡早推行相關改善措施,不排除在3年的行動方案完結後,再作相關研究以比較改善前後的相異。
|